教案应包括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作业和考试,更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下面是白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后
反思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做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四、作业
1、做一做第1题
2、判断题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内容来自闪亮儿童网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
3、做一做第2题
4、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
(4)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6)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3.教学例3。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
(2)读题,组织学生讨论: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
(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
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三、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
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熟记平均数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如何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均数概念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知探究。
1.一年中北京的气温变化的幅度与上海的气温变化的幅度比较,哪里的气温变化幅度大?你知道如何通过计算比较这两地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吗?
北京得气温变化大,通过两地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温差计算比较得出。
2.表1给出了某户居民2005年下半年的电话费用,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电话费?
表1某户居民2005年7-12月电话费用统计表
(75.80+45+76.30+65.9+55.90+45.90)÷6=60.80(元)。
二、例题讲解。
每3秒呈现10个数字,淘气小朋友5次记住数字得情况统计表
①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
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
②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的出来的?
平均数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5+4+7+5+9)÷5=6(个)。
③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这是怎么回事?
“6个”是几次“匀”出来得。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得代表。
④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
我们班同学得平均身高、这个月得平均气温。
四、实际应用。
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科学三门的平均分是91分,其中语文考了89分,英语考了91分,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多少分?
解:由题知总分为91×3=273(分)
所以数学考了273-89-91=93(分)
答: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3分。
五、习题巩固。
1.下面是科技馆一星期售出门票情况统计表。
(1)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
一定比640大,比1300小。
大约900张。
(2)星期六售出门票1700张,星期日售出门票1460张。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与5天的平均数相比,有什么变化?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张)。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比5天得平均数大。
2.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本月前3周卖出冰糕情况记录,第一周7箱,第二周8箱,第三周9箱,那么小熊本周进多少冰糕合适呢?
按平均数进货比较保险,每周都在增加,第四周还可以增加一箱。那么本周可以进冰糕10箱。
六、课后拓展。
1.在一分投球比赛中。奇思前后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为7个、7个、6个、8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
用平均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得个数。
2.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气温记录。请你分别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平均值。
3.一农机站有960千克的柴油。用了6天,还剩240千克。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几天?
解:由题知可用6天平均用柴油:(960-240)÷6=120(千克)
按照每天用120千克算还可以用:240÷120=2(天)
答: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2天。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得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图表以及平均数得计算原理,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重在计算和生活上得应用。
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平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师: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生: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怎样计算平均数?
生: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讲授:
(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学生讨论后交流。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
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
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生: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
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方法总结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生:他们不一样多。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
师:怎样移动?
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
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
生:有,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
师:怎么算呢?
生:先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
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吗?
生:(14+12+11+15)÷4=52÷4=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会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52表示什么?
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是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先求出来,是52个。(教师板书“总数量”)
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
生:把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就是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平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
师:4就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平均分成4份,这13个就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习。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经历数学概念、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理解怎样使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是求平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2-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
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篇6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导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导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平均数教案
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1、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点拨
汇报预测:
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
生4(预测):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
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我们首先回到可得开始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44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合计
正确题数
10
12
14
36
第一小组:(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第二小组:(10+12+14)÷3 =12(道)答:第二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3、评价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08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附:板书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 =52÷4=13(个)
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