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速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进度,编写多样化的教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差异化教学,以下是白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班语言活动春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大班语言活动春教案篇1
设计意图
在 《七彩虾》这个故事中,虽只是说小青鱼帮虾公公实现了一个心愿,其实,已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幼儿从小就应该爱父母尊敬老人。活动分四步,第一猜谜语,通过猜谜语这种形式,让幼儿从生活中了解彩虹的七彩和拱形的特点;第二理解故事,熟悉作品的内容,了解小青鱼和虾公公的生活,完成活动重点;第三讨论,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小青鱼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达成活动难点。
活动目标
(一)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小青鱼尊敬老人的情感。
(二)能大胆地用动作、语言进行表现。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挂图。
经验准备:知道帮助的意义。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了解彩虹的`七彩与拱形的特点(猜谜导入:进一步感知彩虹的特点,满足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1.“一座七彩桥,白云上面架,平时不见面,雨后才见它。
2.组织讨论:你觉得哪些东西像彩虹?
(二)听故事,感受小青鱼尊敬老人的情感(分析欣赏:首先让幼儿欣赏前半部分后,设置悬念“你猜猜看小青鱼看到虾公公伤心的样子会怎么做?”给幼儿想象的空间,产生对他人、社会的亲近态度。)
1.教师有感情地讲述,幼儿倾听。故事里有谁呀,发生了什么事情?
2.虾公公躺在小青鱼的背上,看到了什么?它是怎么说的?小青鱼又是怎么回答的?
3.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虾公公会把彩虹当成七彩虾呢?
4.小青鱼看到虾公公伤心的样子,心里怎么样?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讨论,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小青鱼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经验提升: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小青鱼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组织讨论:你认为小青鱼这样做好吗?好在哪里?
大班语言活动春教案篇2
设计思路:
本周是我们ib单元——“一百种语言”进行的第一个星期,正值“声音(说、唱)”这个探索范畴。我们班有许多来自各个国家的孩子,平时时而听到他们用本国的语言进行交流,而且孩子之间也会模仿几句,可见他们对各个国家的语言已经产生了兴趣,而且,班中家长的宝贵资源是非常值得我们引用的。何不把家长请到我们身边,和孩子们一同去发现、探究奇妙的世界语言呢!
活动名称:
世界语言真奇妙!
内容与要求:
1、感受、体验学习各国语言的乐趣。
2、感知不同语言相应的文字也是不同的。
3、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材料与环境:
1、邀请家长代表穿着本国民俗的服饰,并让家长准备一些简单的图文字卡。
2、让家长和孩子准备一首《小星星》的自国语言版本的歌曲。
3、老师准备“太阳”的图片,收集文字,人手一根星星棒。
过程与指导:
一、猜猜奇妙的语??
二、欣赏“太阳”不同的文字
1、出示“太阳”的图卡,邀请孩子试试你能用几种语言表达。
2、幼儿感知不同语言相应的文字也是不同的。
三、我和妈妈一起学——“谢谢、再见”
四、欣赏《小星星》的各国语言版本的歌曲
五、孩子和妈妈一同舞动《小星星》(手持星星棒)
活动反思:
?世界真奇妙》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个主题活动。本单元活动主题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本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在了解世界各国风情的基础上,体会世界的奇妙。新课标中提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构筑的平台。在新课程标准的分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写到: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在(二)能力目标中,写到: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蔼相处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设计《世界真奇妙》第一课时的指导思想。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力求于从以下几点来开展教学:
一、创设平等互动的课堂环境。在本课中我本着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舞台。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世界各国的资料,了解各国的礼仪,并学一学。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通过师生平等的互动,一起学习各国不同的礼仪,学习“你好”,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给各国取别称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激发学生认识世界的兴趣。
二、层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整堂课设计我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教学:“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通过欣赏俄罗斯代表性的舞蹈《天鹅湖》、日本的樱花、各国代表性的事物,初步感受不同国家的风格及多样性;“不说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通过让学生取取别称等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各国的主要特点;“不学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通过学一学各国的礼仪,了解中西礼仪文化的不同,感受世界之奇妙,从而更加热爱这个多姿多彩的美丽的世界。这样从知到行,从课内到课外,构成了品德教学的整体性。
三、采用丰富的活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学。新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世界真奇妙”这一主题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因为三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肤浅,对奇妙世界的感悟不深,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味地灌输枯燥无味的知识,显然不能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欲望。而且也是违背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这个理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游戏情境,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通过猜一猜、取一取、学一学等活动,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得。让学生学做各国的礼仪,使学生感受到世界真奇妙。这些丰富的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使课程充满快乐和活力。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了“世界真奇妙之旅”,带领学生一起领略大千世界的精彩与奇妙。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志性事物。因为学生知识的贫乏,所以本活动中我主要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我还穿插了观看《四小天鹅舞》和欣赏日本樱花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观地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各国代表事物用图片配以音乐的形式出示,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奇异景观。在“别称知多少”中,通过说一说各国的标志,以“国家别称我来说”的交流,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得出规律——各国的别称跟他们的特点有关。然后让小组合作进行实践,给各国取别称。这里出现了三个,前面两个对学生来说不太熟悉,所以我出示了他们的特点,后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小组交流中我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尊重他们自己的想法。以竖大拇指在希腊人眼中是“滚蛋”的不同意思,让学生感受到要到世界各国去旅行就要了解各国的独特礼仪,要不容易引起误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世界的兴趣。这些情境的创设,使课堂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使课本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有效合理地利用。
但一堂上下来,总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比如因为事先对学生的学情知识基础没有充分地了解,就出现了看标志猜国家这一环节中,几乎全班学生都猜不出俄罗斯这个国家,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学生显得拘谨。这也告戒自己,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前一定要对学生做好充分的了解,只有建立在学生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如果说这次汇报课活动,给我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磨练的平台,那先前的一次次试教和反思,则只是用真诚收获了一份真情;而最后一次的正式汇报课,在赢得学生的真情外,我还赢得了章老师的许多帮助和指点,成就了我生命课堂的精彩。
大班语言活动春教案篇3
设计意图:
猜谜语是培养孩子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游戏活动。猜测时的积极探索、猜对后的欣喜,小小的游戏隐藏着大大的教育智慧,而根据幼儿熟悉的人事物学习创编谜语,这是对大班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又一提升。因此,根据儿歌《动物猜谜歌》我设计了大班的语言活动《猜猜这是谁》,从认识谜语、知道谜面创编的特点、尝试创编谜语,层层深入,让孩子们在不断的观察、探索、思考、表达表现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在猜谜游戏中,感受谜语的特点,并尝试根据儿歌形式大胆创编新的.谜语。。
2、通过观察,能发现并表现人事物的基本特征,体验设计谜语和猜谜的乐趣。
活动准备:
空白格子底板若干、勾线笔、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猜谜游戏
1、教师讲述谜面,引导幼儿猜测是什么?
2、出示谜语板,边讲述边进行简笔绘画,引导幼儿猜测谜底。
二、探索谜语里的秘密
1、观察谜语板,引导幼儿回忆讲述:刚才的谜语中谜面有几句话?你还记得是什么吗?
2、师幼探索谜语的特点
2、出示动物图片,请幼儿尝试根据谜语板仿编谜语
2、提供多种动物图片,幼儿小组合作,选择一种动物,尝试根据谜语板,仿编谜语,其他幼儿猜测。
三、互动游戏:猜猜这是谁
1、教师现场创编谜面,请幼儿猜测是班级里的谁?
2、巩固谜语创编的规律。
3、幼儿小组合作,选择现场的一位同伴或成人进行谜面的创编。
4、集体交流,四组依次展示创编的谜面,集体猜测。
四:尾声
1、探索谜语板上最后两格的秘密。
2、展示幼儿创编的谜语,编成一首谜语歌。
3、教师小结
大班语言活动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儿歌的基础,尝试认识其中简单的字。
2、尝试着用动作表现树叶飘落的情景,进一步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
教学重难点:
理解儿歌并认识儿歌中的一些字
教学准备:
1、大的主题墙面环境创设《秋天到了》2、fiash制作树叶飘落的场景
3、幼儿已经会唱《秋天》的歌曲;幼儿已经熟悉了诗歌《树叶》
4、根据诗歌内容创设的情景卡(教师大的一份,幼儿人手一份小的字卡、如小蚂蚁、小老鼠、小刺猬、梅花鹿和渡船、雨伞、扇子、饼干等
教学课时:
教育理论依据(设计思路):
现阶段我们正在开展主题活动《在秋天里》,来园时好多小朋友都纷纷告诉我,有的说“我发现了马路上有许多的树叶,飘来飘去的”有的小朋友说“我家门前我也有许多树叶,我爷爷每天早上都要扫树叶的。我们的孩子将家里的或来园时捡的树叶都带到了幼儿园里,树叶引起了幼儿关注的兴趣,在一次的运动活动中,我班小朋友都在玩大型器械,一位小朋友大声叫起来“看呀,树上的叶子掉下来了,象只蝴蝶”她的叫声引来了全班小朋友的关注,都围上来看个究竟,他们有的用自己的身体在表现着树叶飞下来飞上去的情景。教师应关注偶发事件中有教育价值的现象,于是,预设了一次树叶的活动,《纲要》指出“接触、了解周围生活环境人、物、事,感受身边熟悉的科技成果对生活的影响,理解并遵守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树叶是幼儿身边熟悉的材料,前期已有树叶飘落的经验。所以我选择了树叶的一次活动。本次活动围绕小树叶飘落的的主线,提升幼儿前期一些零碎的经验,同时将个体经验转变成全班小朋友的经验,从本班幼儿的实际出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渗透的一些字兴趣教高,而且对字都很敏感,五到六岁的年龄又是认字的敏感期,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渗透一些文字的认识。所以想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感知秋天树叶飘落的情景,加深幼儿对秋季树的季节特征,同时提高幼儿的表达表现能力,让幼儿在说说、做做、找找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记忆能力及认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发幼儿感受秋天树叶飘落的兴趣
1、情景导入放映fiash制作树叶飘落,带幼儿进入场景
2、提问:树叶都怎么了?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3、唱唱树叶:秋天的树叶飘落的.样子是怎么样的?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把它唱出来
4、动作表现树叶:我们用好看的动作把树叶飘落的样子表现出来。
5、捕捉个别幼儿的动作:“我发现这片树叶飘下来的时候她的动作真美,我们一起看看”是
怎样的?”我们也来学一学
6、幼儿集体表现《树叶》鼓励幼儿的不同动作的创作表现
二、引发幼儿联想到小动物捡树叶的情景
1、师:树叶飘下来了,小动物们都去捡树叶,我们上次还把他们捡树叶的事情编成了一首诗歌《树叶》我们一起来念念
2、幼儿回忆诗歌《树叶》的内容
3、针对幼儿不熟悉的部分重点引导
三、引发幼儿学习诗歌中配对的游戏
1、师:刚刚这首诗歌你们念得真好,他们第一个来捡树叶的是谁呢?说了什么话呢?
师:现在我们把这些捡小树叶的小动物请出来再给我们表演一遍
2、师生共同操作,先出示文字,让幼儿猜猜,猜对后再出示相应的图片
3、师:小蚂蚁、小老鼠、小刺猬、梅花鹿他们说了什么话?
4、幼儿说出以后文字逐一放在旁边(渡船、雨伞、花帽、饼干)
5、师幼一起边念儿歌边寻找相应的文字
四、游戏体验
1、幼儿人手一份小字卡,边念儿歌边操作,师巡视指导
2、教师出示图片,幼儿寻找出相匹配的字卡,游戏可反复进行几次
3、可在区角活动中投放,进行延伸活动
教学评析:
1、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是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认字兴趣。不是让孩子纯碎的去认字,而是培养他们认字的兴趣,从孩子们已经熟悉的儿歌入手,儿歌中的小动物又是孩子们关注的焦点,一部分孩子已经认识了部分的字,所以,激发他们想学乐学的愿望,本次活动很适合大班的孩子,符合孩子的当前兴趣和孩子的兴趣需要,对孩子来说也有一定的挑战。
2、通过本次活动给孩子搭建充分操作的平台,在操作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有一套操作材料,示范演示有集体操作的,给不同能力的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平时认字能力弱的孩子在操作过程中兴趣也激发了,都大胆的边念儿歌边操作,并对照前面的调整着自己的材料,讲孩子们被动的局面变成了幼儿积极主动的操作。
大班语言活动春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体验散文诗所表现的父母的关爱之情和家的温馨。
2.尝试仿编诗句,能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家的温馨。
3.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全家福"图片展示板、挂图、课件、音乐
【活动过程】
一、看"全家福"照片,让幼儿互相讲述照片的故事,分享家的幸福,体验爸爸妈妈的爱。
师:这里有小朋友们带来的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照片,现在请你们和好朋友一起说一说照片里有趣的事。
二、结合课件,感受并理解散文诗。
(一)教师朗诵散文,让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师:听了这首散文诗你有什么感觉?你想到了什么?
(二)教师运用课件、结合图片,让幼儿用诗里的语言描述家的温馨。
师提问:1.散文诗里说家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2.有了灯、有了屋檐、有了床小朋友就会怎样?
(三)幼儿结合图片、课件学习散文诗。
三、幼儿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家的温馨、幼儿仿编个别诗句。
(一)师提问:家还可以是什么?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二)幼儿尝试用诗化的语言彷编诗句。
(三)结合幼儿创编提供相关图片彷编散文。
【延伸活动】
语言区:提供有关图片让幼儿学习续编"家是什么"。
美工区:绘画"我的家"附散文:
家是什么?家,是一盏灯、一个屋檐、一张柔软的床。
有了灯,不再害怕夜晚没有星星和月亮。有了屋檐,不再担心风吹和雨打。有了床,累了、困了,可以睡上甜甜的觉,做个美美的梦。
家是太阳,爸爸妈妈的笑容,是温暖的阳光。
反思:
综观整个活动,活动过程的设计始终围绕目标,各环节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课件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诵散文诗,并利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加深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并利用精美的挂图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大胆的用语言表达画面上的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并适时的运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激发幼儿对"家"和"亲情"的美好体验和情感共鸣。
专家点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路是比较清晰,从倾听、欣赏--准确记忆--学习朗诵--脱离图谱--自由创编--朗诵表演。从步骤上、难度上层层递进,幼儿行为积极,思维活跃,乐意参加彷编活动。整个活动,幼儿在审美中模仿、在模仿中创造、在创造中提升,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建构了自己的语言、创造了自己的文学,最后也实现了语言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愉快的情感体验。
大班语言活动春教案篇6
大班语言活动――小动物过河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进行讲述想象。
2、引导幼儿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想象。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讲述和发散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准备大图片,教师熟悉图片内容;准备一些与内容有关的小动物教具;录音机、磁带;幼儿每组一副小图片。
活动过程:
一、激因法
以故事的形式引出活动内容,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观察提问法
出示图片,启发幼儿仔细观察并提问:
(1)图片上画了什么?
(2)他们在干什么?
(3)想一想,小动物是怎样过河的?
三、观察讲述法
幼儿先分组自由讲述,再请每组的部分幼儿为全班幼儿讲述。
四、总结讲述
1、教师有表情地讲述一遍图片内容。
2、边演示操作画面边讲述图片内容。
3、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进行边演示边讲述。
五、联想讲述
请幼儿发挥想象,讲述画面以外的情境,进一步丰富讲述内容。
活动结束:请幼儿边听音乐边学各种动物作动作快乐地结束活动。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小动物去郊游
目的:
1.引导幼儿在理解图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排列图片。
2.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排图讲述能力。
准备:
大图片一套,幼儿用的小图片人手一套。
过程:
一、引起幼儿的注意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排一排图片,好吗?
二、引导幼儿在理解1~5幅图片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排图
1.出示第一幅图片,请幼儿说说图片说的是什么。
小结:一天,天气非常晴朗,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唱歌,小动物们高高兴兴地去郊游。
2.引导幼儿理解2~5幅图片的意思。
①它们在郊外是怎么玩的?这儿有几张没按顺序排列的图片,谁能够看懂?
②小猫在干什么?它是怎样跳高的?(撑竿跳。)
③小狗在干什么?(学习词语:竖蜻蜓。)
3.引导幼儿给图片排序。
①现在请你们把红色边框的五张图片拿出来排一排,然后连起来讲一段故事。
②幼儿动手排图片,教师巡回指导。
③幼儿根据自己排列的图片讲述故事,教师排出相应的大图片。
三、引导幼儿为故事的后部分排图
1.小动物玩得正高兴,突然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你们拿出蓝色边框的三张图片想一想、排一排。
2.幼儿排列图片,教师巡回指导。
3.个别幼儿排图片,请其余幼儿说说是否同意这样排列。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及时作出正确引导。
4.这几张图片讲了什么?小刺猬为什么帮小动物们晒衣服?谁会用一段好听的话来说?
5.教师小结。
6.现在图片已经排好了,请你们把图片上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大班语言活动设计《动物的语言》
活动设计:《动物的语言》
活动目标:
1、理解动物叫声的含义,满足模仿动物叫声的游戏愿望。
2、通过人和动物对话的模拟表演,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亲密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情景表演一:师幼两人表演。教师扮演狗的主人,幼儿扮小狗。主人用手抚摸小狗的毛,然后拿起肉骨头放在地上说:“吃吧,小狗。”小狗朝着主人“汪汪汪”地叫了三声(意为:谢谢主人,好吃,好吃)。啃起了肉骨头,吃完后又朝着主人“汪汪汪”地叫了三声(意为:我吃饱了,我要睡觉了),然后趴在主人脚旁睡着了。
2、情景表演二:一名幼儿表演小狗。小狗站在家门口,急促地叫个不停。
活动过程:
一、听听小狗的叫声
1、请幼儿观看情景表演一(只有口型,没有声音)。猜一猜,老师和小朋友表演的是谁?他们在说什么话?
2、幼儿根据表演者的口型及动作进行猜测。
3、观看有声表演,师幼一起揭晓小狗的`叫声所代表的意义。
二、你演大家看
1、动物的叫声就是他的语言,他在说什么呢?请个别幼儿来扮演一种自己熟悉的动物,一边做动作一边发出叫声,请的大家来猜一猜,你表演的是什么动物,在说什么。
2、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幼儿设计情节让大家猜测,猜后再由表演者揭示设计原意。
3、观看情景表演二,小狗的叫声变得怎么样了?好像发生了什么事?小狗在说什么呢?
三、我和动物聊聊天
1、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也和动物聊聊天。幼儿2―3人一组,分别扮演人和动物的角色,运用动作和语言进行“交流”。
2、角色交流时,教师注意角色的语言和动作,尤其是动物角色,应注意发出富有意义的叫声,教师适时参加能力较弱的一组。
大班语言活动春教案篇7
活动背景
“神奇的小火车”是大班主题活动“你变我变大家变”中的一个语言活动。故事主要讲述乘坐小火车的乘客下车后发生的神奇的变化,非常切合大班幼儿好奇好想象的特点。在执教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深深被变化所吸引,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在接受到送教下乡的任务后,我决定将这个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带给农村的孩子一同分享。于是我走访了另5个平行班级执教过这个内容的老师,向她们了解执教过程中的经验和想法,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具的制作、拓展部分的设计等)。经与她们商讨,融合自己的反思,形成了这个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事物的神奇变化。
2.能主动关注周围事物的变化过程并愿意通过图画、游戏等形式表达。
活动准备
1.背景图片――蓝色小火车(根据上课幼儿人数决定车厢的节数)。
2.图片:小桃核儿、桃子、鸡蛋、小鸡、一群排队的小青虫、小蝴蝶、小男孩、大胡子叔叔。
3.大小画纸、水彩笔、蓝色围裙、火车烟囱、轮子。
活动过程
1.观察神奇的小火车,激发幼儿兴趣。
观察背景图片“小火车”,引导幼儿:“这是一列神奇的小火车,你们猜猜看,这列火车有什么神奇的本领?”(会开,会把我们带到如城去;会装人。)
“到底有什么本领呢?”老师演示“小桃核儿”插入火车,变出一只桃子。(孩子们非常好奇地盯着。)
“原来这是一列神奇的小火车,它会变魔术。还有许多乘客来乘坐火车。它们上车前和下车后有哪些变化呢?让我们来听听故事‘神奇的小火车’。”
2.听故事,了解小火车的神奇本领。
(1)老师讲故事,从“神奇的小火车”至“毛茸茸、湿漉漉的小鸡”,边讲边在火车上演示故事内容――小桃核儿变成桃子,鸡蛋变小鸡。在讲到“猜猜看,下车的鸡蛋会是什么(小鸡)呢?”时老师稍加停顿,让幼儿有回答的时间,又不影响故事的连续性。
(2)老师同时出示小青虫和小男孩。问“还有(停顿)……要上车。猜猜看,他们下车时会变成什么呢?”(大青虫、蝴蝶,大人、爸爸――大多数孩子已经掌握了变化规律,能轻松地回答了。)
老师接着讲故事至“我还没当够呢”。
“小男孩不愿意做大胡子叔叔,你有什么办法来帮助小男孩呢?”(“倒着开呗!”孩子们回答得很轻松,也很一致。我本以为这个地方孩子们会想不到呢。有一个小男孩轻声嘀咕“我愿意做”。我灵机一动,追问了一个预设外的问题。)
假如你是小男孩,你会哭吗?(会、不会。)为什么?(做大人可以开车,可以花钱,可以管人:做孩子可以玩。吃好吃的东西等。)
讲故事至结束。
(3)“这真是一列神奇的火车,你想不想坐坐?如果你上去会变成什么呢?”(小女孩大多数说会变成阿姨、妈妈,小男孩大多数说会变成叔叔、爸爸、爷爷。小朋友在回答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年龄小的变大了,那我已经是成人了,又会变成什么呢?我想考考孩子们对时间的概念,于是追问:“姚老师上车后会变成谁?”小朋友都回答:奶奶.我又问:“如果我上车后倒着开会变成什么呢?”幼儿回答:小姑娘。到此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火车的神奇变化完全了解了。)
3.通过想象拓展故事内容,用绘画和游戏的形式表达事物的变化。
(1)这儿还有许多车厢都空着呢,想想还有谁会坐上小火车?小火车又会把他变成什么呢?(请2―5个小朋友回答,给孩子,(一些启发。)
幼儿将想像的东西画下来,插到火车上。(我注意观察孩子的作品,并同时与她们简单交流,以便在下一环节有针对性地讲述。)
请幼儿讲述画的内容。(木头变房子、种子变花、布变衣服等。)
(2)游戏:开火车。
老师在围裙上贴上烟囱和轮子,做火车头,邀请幼儿做乘客。要求幼儿想好自己扮演的角色。老师问:“你是谁?”幼儿回答后乘车游戏,下车时表演出变化后的角色。(当我在围裙上变出火车头时,孩子们很惊奇,游戏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表演的内容大多与画的差不多。这样的情形可以理解,因为前面孩子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想像,这个环节旨在让她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而已。)
老师带着幼儿开火车到室外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过去一个月后,因为她们幼儿园要参加省优质园验收,我受教育局委托再次来到幼儿园给她们出谋划策。站在走廊上观摩孩子们早操。结束时孩子们从身边走过。“姚老师”,突然有孩子轻轻叫我,继而一群孩子跟着叫起来。我问其中一个孩子怎么认识我的,他说“你给我们上神奇小火车”的。我非常感动和自豪,我的活动在孩子们心里烙下印记,它是有效的。反思设计到执教的过程,有以下几点感触:
1.做有心人。在平常教学时,将孩子们喜欢的内容记录下来做成自己的“成功案例库”,在公开教学中展示,可以免去公开教学时挖空心思寻找内容而孩子们又未必喜欢之苦;又可以为以后的教学计划提供参考,完善计划和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借他人力。我们平常总是好高骛远地希望去外地学习,向大城市的同行学习,而忽略向身边人学习。事实上扎根于日常教学的原生态课堂教学研究、同事间随时随地地交流及自我反思,都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实际教学能力。这个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我第一次执教时故事讲完直接进入游戏,没有“画变化”这个环节。后来与同事交流后觉得这个环节可以让孩子们有一个充分思考的时间,画好的东西贴到火车上孩子们更有成功感,同时又能完成一幅完整的挂图,丰富孩子们的讲述内容,真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3.教学相长。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谁把小孩看得小,他比小孩还要小。”在这个活动中我深深感受到孩子们带给我的意外、惊喜和启发。比如说,原先我只想到所有变出的东西都是长大了的,但孩子们却跳出去想到了木头变房子,种子变花,布变衣服……想像的内容更广泛,变化也更跳跃了。
4.随机应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反应随时调整计划。当有幼儿回答“想做叔叔”时我敏锐察觉,立即追问:“你想不想做大胡子叔叔?为什么?”满足了不同想法孩子的表达愿望。教具的设计也是,用来装小图片的围裙颜色跟小火车一样是蓝色,巧妙而简易地贴上轮子和烟囱就成了神奇的小火车头,既能做到一物多用又能给孩子带来意外惊喜。
神奇的小火车开过来了!
“呜――”蓝色的小火车一边开心地唱歌,一边喷着彩色的烟雾。
小桃核儿蹦蹦跳跳地上了火车,成为神奇小火车上的第一位乘客。
小火车带着小桃核儿,绕着草地开了一圈,然后慢慢地停了下来。
奇怪!从车上下来的,不是一个小光核儿,而是一个粉红色的水灵灵的大桃子。
骨碌碌,不知从哪儿滚过来一只圆头圆脑的鸡蛋,它成为神奇小火车上的第二位乘客。
猜猜看,这只鸡蛋下车时,会是什么呢?哇!下车的“鸡蛋”变成了一只毛茸茸、湿漉漉的小鸡!
接着来的是一群小青虫。它们排着队,一扭一扭地上了车。
当神奇的小火车第三次停下来的时候,从车窗里飞出了许多漂亮的小蝴蝶!
多么有趣的小火车!正在草地上玩儿皮球的男孩洋洋也开心地爬了上去。
“呜――呜!”蓝色的神奇小火车一边开心地唱歌,一边喷着彩色的烟雾。
神奇的小火车停下来了。一个大胡子叔叔从车上走下来,坐在草地上,伤心地哇哇大哭:“我不要当叔叔!我要当小朋友!我还没当够呢!”
好心的神奇小火车带着大胡子叔叔倒着开了一圈。瞧,大胡子又变成了胖乎乎的小洋洋!
洋洋抱起他的红皮球,连蹦带跳地跑了。“当个小男孩真开心!”
大班语言活动春教案精选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