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部作品后,内心所产生的感悟和思考,这时候就需要写一篇观后感,观影结束后,很多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这时候就需要写观后感,白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最新一期观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一期观后感篇1
一个外形类似电话亭的朗读亭最近在多个城市流转,每到一地即成爆款,让市民们排队等候。他们中有坐着轮椅赶来的耄耋老人,有冒着大雨等待的小学生,还有抱着孩子来排队的母亲……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读的不只是书,更是情,用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
本周,一座朗读亭出现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前。朗读亭并不大,里面有麦克风和简易的录音录像设备。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对外开放。
清华:820人走进朗读亭
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小柏虽然没有看过《朗读者》节目,但是因为一直在清华大学广播台做主持,听到消息后马上跑来体验。他说,清华大学广播台里的每个同学都曾来到朗读亭里进行过朗读和录制。你也许不会相信,我常常想象,你是多么美好,多么可爱。但实际见了你的面的时候,你比我想象的,要美好得多,可爱得多。你不能说,我这是说谎,因为如果不谈的话,我蛮可以仅仅想忆你自足,而不必那样渴望着想要看见你。谈起诗人朱生豪的《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小柏笑着对记者说:我以前在课上,曾经单独被老师叫起来读过,而且是读给女朋友。这次打算重新读给她,也算是纪念一下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吧。
同样来自清华大学广播台、原籍台湾新竹的林以璿,则在一旁默默地朗诵着《徐珮芬诗集》中的《地球人》。从今天起,我要做一个地球人,每天洗澡,并且确实吹干每一根头发,不爱上一个以外的人,不专心爱一个人,生病时乖乖服药,健康时天黑就睡觉。林以璿说,虽然《地球人》不长,她却喜欢这种愤世嫉俗中又夹杂着一点可爱的感觉。
一位清华大学的工作人员带着孩子赶来参加活动。作为家长希望孩子可以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学校的老师也推荐了《朗读者》这个节目,所以,想让孩子来体验一番。这位家长表示,如果能预约上的话,我想让孩子读《三字经》。
据主办方统计,从上周五开始,已经有820余人走进朗读亭。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活动,清华大学还为没有自己准备书的读者免费提供经典名著。同时,如果读者愿意捐出自己的一本书,清华大学校研究生会便会赠送一张清华乐章校园文艺演出活动的换票券。
杭州:千余人体验朗读亭
不仅在北京,朗读亭在上海、杭州、西安、广州同样受到追捧。
朗读亭在杭州也迅速成为爆款,无数杭州市民不顾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撑着雨伞排队等待。主办方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在浙江大学紫荆校区停留时,学生们还将队伍排成朗读者的拼音首字母缩写自娱自乐。据不完全统计,进朗读亭朗读的杭州市民超过千人,这个结果连节目组的导演都意想不到。那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学者进亭子朗读,这种状况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风里排了几小时队,脸上还是笑呵呵的。
上海:进朗读亭排队等候九小时
朗读亭在上海图书馆站的第一天就打破了杭州的纪录。即使下雨了,风起了,上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已在现场立起排队还需九小时的牌子,朗读者们依旧执著痴情地等待着。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表示,读者的热情让他感受到了阅读的春天再度到来。未来,上海图书馆会尽可能满足读者各种各样的需求,除了提供纸质、电子书籍,甚至还能提供像朗读亭这样的形式,让读者挑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朗读。他说。
以前在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帖子热文评论国人不喜朗读,其实,我们不是缺乏朗读的土壤,而是缺乏朗读的催化剂。如果说给自己一个理由读书,给读书一个理由,那么这个理由就是——情。正如《朗读者》制片人兼主持人董卿表示: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我想你了、我很喜欢你或者我忘不了这个人,我们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我真的是希望通过《朗读者》能够让普通的人找到一种途径。
最新一期观后感篇2
看了《朗读者》之后,我在思考,我在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如同飞机正在跑道上起飞,它在加油,它在爬高,与《朗读者》前两期相比,同样精彩,穿透人心。 上期的主题是陪伴,这期的主题是选择。不论是著名作家麦加选择了与儿子重归于好;还是耶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秦月飞,选择了回国当村官;不论是美国人理查德把一生献给他热爱的汉字研究与推广,还是郭小平这位红丝带学校校长感人肺腑的事迹,以及著名演员、导演徐静蕾那声泪俱下真情实感献给奶奶的朗读,都使人感到他们都选择了艰辛,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正能量,选择了辉煌,从而在观众中产生了共鸣,引来了感动,触及了灵魂。 正如主持人董卿说的:"不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结局,金木水火土,酸甜苦辣咸,生命的不同味道,来自不同的选择。" 我一向认为,选择从来不是单方的,而是双方的。你选择别人,别人也在选择你。选择是你的权利,被选择意味着一种义务。
一旦你选择或被选择,你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干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来,为自已的选择与被选择而付出一切。选择是艰难的,为选择做出的牺牲更加艰难。世界上所有成功人士的经历都证明,只有选择适合自已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之后,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为自已的选择和被选择而奋斗不息的人,才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朗读者》提出选择这个主题,非常重要。作为个人要量体裁衣不失时机地做好选择;作为社会要为大家创造更多的选择范围与机会。
最新一期观后感篇3
12月10日,学校组织观看了《生命重于秦山》专题片,看完之后,我感触颇多。
首先,让我知道了安全的重要性。生命是宝贵而脆弱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每时每刻,安全隐患就像凶残的野兽般盯着我们麻痹的神经,一次次发生的悲剧应该让我们时刻敲响警钟。安全就是我们生命的支点,如果我们不注意安全,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我们要知道生命重于泰山。
其次,让我知道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安全是时刻围绕在工作中的主题,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安全生产是涉及到每个员工的安全生命主题,同时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稳定。对于一个人来说,安全是一种幸福,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却是生产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安全生产既是人们生命健康的保障,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对生命的关爱,不能只是美丽的词藻,而是要真真实实地付出实际行动。生命中有那么多因为对安全意识的疏忽而付出生命的例子,我们应该以此为戒,吸取血的教训,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
最后,让我知道了安全是什么?安全是一种责任。什么是责任?责任就是做好自己分内做的事。在工作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忽略细节问题而让自己身处于危险环境当中,所以我们在做事情时要加强注意细节,保证自身与他人平安,这就是一种负责。
对于安全,我们不仅要学会防范在先,警惕在前,我们更应该怀有责任之心,常行责任之事。安全本身就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抓不懈,生命不能重来,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大于天,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爱生命,关注安全,让安全从墙上,走进我们的心中。
最新一期观后感篇4
?朗读者》自开播以来,受到了众多朗读爱好者的响应,掀起一场朗读热潮。当日上午的朗读亭聚集了许多闻讯而来的师生和市民,大家有序地排着队,热烈地参与到朗读亭的活动中去。
我们是朗读者,我们在西安交大!40名同学齐声呐喊道。在朗读亭开放之前,交大学子以《交大,你好》为背景音乐带来了轻快的快闪舞蹈,舞出了交大校园的青春活力;同学们随后齐声朗读《西安交大百廿年赋》:浩浩中华,名校星熠。西安交大,卓尔鹤立。风云两甲子,筚路蓝缕;弦歌三世纪,道远情弥。道出了交大的风云历程和传承创新。
钱学森51班游博智今天朗读的是诗歌《双甲岁月,世纪赞歌》,120周年校庆时由汉语言31班黄晶晶同学原创,培俊秀,传师道;振西迁,兴中华,一代人放弃上海优越的物质条件,决心投身西部建设,读到这首诗歌,游博智感叹道:我深深感受到西迁的不易,也加深了我对西迁的了解,这种精神也将一直鼓舞着我。 建筑32班吕雨恒同样选取了西迁题材的作品,由我校刘正兴老教授撰写的《西迁——我的60年追梦之旅》,西迁一辈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打动我的是他们那种科研精神,在本科阶段就能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即便条件艰苦也坚持科研,我们现在处于这么优越的环境中,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吕雨恒说道。
陈奕菲是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学生,她朗读了自己在西安交大120周年校庆时写的一首诗——《附中,我们的荣光》。这首诗表现
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也是众多西交学子的心声。陈奕菲相信,西安交大给予每一个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难得的品质和不变的梦想。风雨交加后,坚定的是一辈西迁人的信念,传递的是所有西安交大人的精神。
今天最小的朗读者年仅2岁半,他背诵了耳熟能详的《悯农》和《登鹳鹊楼》。他的父亲祖铁军教授任教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一首诗从咿呀学语时就印在孩子的脑海,这不仅是一种对孩子口语方面启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六岁的高若灵朗诵了《孟子?得道者多助》,虽说文章中有一些字她还不熟悉,需要标拼音,但自己学习到了文中的道理,她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作为老师向更多的人传授知识和道理。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孩子知识的培养,与此同时,传递的还有一种习惯,一种情怀。
医学院退休教授石新力是西安交大老年诗社的成员,今天来朗读他创作的诗作《那时候》,追忆他们的黄金时代,歌颂党的伟大与荣光。同样来自老年诗社的任锦文老教授带来的是自己创作的诗稿《当我走进交大的时候》,自从她六岁来到交大,她已经见证了交大的一个甲子。在社科系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飞越,我的学识得到了提升,交大对我的恩情永生难忘。她深情地说。
理学院的钟锡华教授朗读的是一篇自己写的《读后感怀》。他是2010年从北大来的外聘教授,承担物理拔尖班两门课程的教学。在听完钟教授讲授的课程后,23名2014届的学生给钟教授写了珍贵的赠言,内容长短不一、率性怡然、情真意浓,无一例外地表达对老师的感念与祝福。钟教授读完后深有感触,提笔写了一篇《读后感怀》,希望借助这个机会,将学生们正在成长的正能量传达给更多人。
读出深情厚谊
把自己交给自然,苍鹰划破长空,傲视茫茫草原…伟力造就我不朽的灵魂,这是于交大管理学院进修的白文艳在她十年前读本科时所写的长诗《超越自我》。工作十年后重回校园,一切都是那么亲切与熟悉。回想那时她家境贫寒,生活困难,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她,翻身坐起写下了这首诗。如今重读,忆苦思甜,让她更加珍惜在交大进修的机会。
机械学院的研二学生徐海杰朗读的是席慕容的《一颗开花的树》,他希望把对爱人的思念用最热烈的情怀通过声音表达出来。来自交大广播台的大一学生姚雨阳选取了龙应台《目送》的片段,她说:我初中读到的这本书,还在叛逆期的我对经常与父母争吵而十分懊悔,我想朗读这篇文章表达对父母的感谢。
电信学院退休教授任文娥十分热爱诗词,听到朗读亭来到交大,她早早地赶到了现场,今天她以一首原创的《赋闲幸福谝》表达对交大校园的喜爱。在朗读亭的现场,不光有校内外的师生,还有一些远道而来的普通市民。李刚是一名机械技术工人,他把浓浓的乡愁汇聚成优美的诗,悠悠乐声荡,冥冥幼时乡,满含他对故乡的思念。从延安赶过来的石油工人李彩霞朗读了一首工友写的《抽油工礼赞》,表达了对敬业奉献的普通工人的赞美之情。
朗读亭将于19日至22日上午10时至晚上8时开放,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参与。
最新一期观后感篇5
距离央视的文化节目《朗读者》播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主题从遇见"到"选择",《朗读者》用自身的专注、真情的流露和一如既往的诚恳,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文字感动着每一个观众。有人说,《朗读者》不仅仅在朗读,更是在讲故事。
3月4日,记者在北京釆访,获得了董卿最新录制的《朗读者》的部分内容。除了倪萍与董卿两位央视"一姐"对话感人外,记者还提前获得了董卿对话李亚鹏的内容,以及李亚鹏在现场朗诵他写给女儿李嫣儿的一封信。这封信李亚鹏以朗读者身份,现场朗读。从信中,李亚鹏第一次讲述他培养女儿的感人故事。父爱大如天。李亚鹏的信,催人泪下。
在请出李亚鹏之前,董卿介绍说:"本期我们《朗读者》的主题词是礼物",这个词让我浮想联翩,当我们仰望星空,放眼浩瀚,这蔚蓝色的星球是宇宙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当我们低头思索,凝神注目,自然界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最宜人的礼物;孩子是父母的礼物;江河是大地的礼物;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多娇江山的礼物;五千年的锦绣华章是悠久历史的礼物……
嫣儿今年十岁多快十一岁了,看起来跟同龄人不太一样,透着一股自信和成熟。李亚鹏说:别看她年纪小,但是她有非常独立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外化表现是自信,但是内在有她的独立精神,这一点是很多成年人一辈子都做不到的。
事实上,李嫣前年曾经因为拍摄几段自称「时尚达人」的小影片成为小小网红,因此李亚鹏对此也特别欣慰表示,本来家人们为了保护她总是殚精竭虑,没想到李嫣用她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宣告了你的存在,而这也让李亚鹏的不安顿时消失,只希望李嫣成为独一而二的自己。这封李亚鹏给女儿的信不仅流露出真挚感情,也可以看出他对女儿百般疼爱,让许多人为之动容。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朗读,属于每一人。"期待下一期节目更多的好文和好故事。
最新一期观后感篇6
作为时下最火热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朗读者》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朗读热潮,线下朗读亭也成了朗读爱好者们追逐的对象。朗读亭落地北京、上海、成都、西安、杭州等城市期间,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自备干粮和水排队五六小时,只为在这个小小的朗读亭里进行3分钟的朗读。4月25日,网红朗读亭终于来到南京的朗读者身边,首站设在新街口德基广场户外,南京站朗读体验日活动开启。
备受追捧自备干粮排队等录制
?朗读者》节目热播,许多朗读爱好者渴望参与到活动中,线下朗读亭应运而生。《朗读者》节目每期都有几分钟,专门留给网红朗读亭。
朗读亭前期已去过上海、北京、杭州、西安、昆明、成都、武汉、长沙等城市,在现场体验的活动中得到了热烈追捧。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自备干粮和水,排队超过五六个小时,只为在这个小小的朗读亭里进行3分钟的朗读。
4月25日,网红朗读亭终于来到南京的朗读爱好者身边,南京站朗读体验日活动开启。
朗读亭首站设在新街口,在德基广场户外,记者看到了这座稍显古朴的朗读亭。亭子高约3米,占地面积约3-4平方米。外观古朴别致,上面写着大大的朗读亭字样。走进朗读亭,可以看到内部有两个go pro摄像机以及一套完整的专业录音设备。亭内没有凳子,朗读者只能站着进行朗读。亭子的玻璃呈不透明状态,可以让朗读者在亭内不受干扰地朗读。
驻足15天月底从德基转场南大
在朗读亭门口,《朗读者》节目组专门安排了两位工作人员负责接待朗读爱好者。据介绍,每名朗读者进入朗读亭后,对着一个大大的圆形话筒,首先要做自我介绍,随后要告知把朗读的作品献给谁,也可以简单介绍为什么读这段文字以及背后的故事,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自由发挥,每人限时3分钟。
节目组工作人员王先生告诉记者,如果排队的人多,录制时间将规定在3分钟以内,如果没有排队的,朗读时间可以在5分钟以内。
在现场,记者看到不少年轻市民被朗读亭所吸引,前来朗读的爱好者登记名单上,也已经记录了不少人的名字,他们有的是读给母亲的,有的是读给女儿的,更多的人注明是读给自己的。
王先生告诉记者,朗读亭的开放时间是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5点半,他们将会在南京停留大概15天左右,首站德基广场的活动将在4月30日结束,之后转场南京大学站,时间也是五天左右。
最新一期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