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后感,我更加感受到了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写观后感一定要注意细节和细致,不可马虎和草率,白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十八洞村》的观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1
10月27日下午,在省法制办机关党委的组织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十八洞村》的观影活动。在观影前,就《十八洞村》的内容作过简单了解,期待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之战。观影后,镜头的朴素反而让我生出更多感慨。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老兵杨英俊当初复员时因眷恋自己的一方水土,因苗歌的余音萦绕,因守护自己的妻子和呆傻的孙女,而没有和战友一起外出打拼,在资源短缺的十八洞村,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经营着务农的故事。当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面对该状,他们虽心态各异但内心深处都有摆脱贫困的期盼。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完成精神脱贫的同时团结一心地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影片镜头很朴实,很接地气,能够感受到祖辈务农家族的乡土情和脱贫致富之间的融合,也能感受到影片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正能量。
在观影中,自己偷偷抹了好几次泪,因镜头的朴素展现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想来,自己的家乡也是经历了一个脱贫的过程。在几重大山阻隔的一个小村落,生活着一百来户的苗家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他们依旧用古老的耕作方式,经营着祖辈大山里的村落家族。这样落后的村寨,也是在党的带领下,逐步实现思想脱贫,生活脱贫。
或是生为农村人,经历过贫苦,才会如此感同身受。有时候人们只看到脱贫的结果,而忘了脱贫的过程。脱贫是一个艰难长久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从当地群众的思想上入手,而仅是这一过程就足够长久。实质来看,即是当地群众欲保留世俗传统的思想与现代化之间还不能很好地融合,而改变当地群众的想法则需要扶贫工作人员长期的思想工作服务。
不论是十八洞村,还是偏僻落后的村落,在党的带领下,在扶贫队帮助下脱贫致富固然可喜,但需开展脱贫工作的地区依然甚多,任务艰巨。脱贫攻坚工作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贫困现象的存在,就是此种矛盾的具体体现。攻克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投入更大力量到扶贫工作中,还需高度重视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2
整部片子,流露的是淳朴的生活气息。十八洞村里的人自给自足,每顿一碗酸鱼、一碗辣椒、一碗酸面、一碗苞谷烧,一口架在柴火上的锅,这就是生活;偷树人看上好的树材,可以做屋梁的那种,不经主人同意伐去,然而礼性不能少——一瓶酒、一块红布包裹几张钞票,就放在树根那儿,这是流传的“砍屋梁”习俗;对于杨懒和村里人举行绝交酒的场景“反光的地面倒映着蓝天,中间一张长桌一只鸡,村里的长老们以一种凝固的姿态占据着长桌的周围”,这是流下来的规矩。
整部片子,展示的是一种包容。镜头里的十八洞村既有白色的小楼房、也有木制的老房,整体构成一副和平安宁的小村;施又成提着两大桶酒——请乡亲们喝酒来弥补曾经欠乡亲们的水,乡亲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唱歌,给予其冰释前嫌后最真挚的祝福;当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时候,留守乡村的人们更多的不是怨念,而是对一方水土割舍不下的乡情,还有对儿女们越飞越高,越过越好的期盼。导演并没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乡村被城市蚕食的失落,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克制、包容的情绪客观的展示真实发生的故事。
看完这部这部电影,记忆最深刻的是,主角杨英俊说的那句话:“我杨英俊辛辛苦苦种地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贫困户”。他安分守己种了几十年,除了自家3亩田,还为村民种了7亩多田,却种成了贫困户。驻村干部小王说“谁说种地不能脱贫”。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种地是一份职业,老百姓将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我们所选择的工作同样也是自己的终身职业。选择做什么其实并不难,难的却是一辈子的执念,脚踏实地,执着地坚守着同一份事业,唯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每一件事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方得始终。
这部片子,看到的是希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老一辈的杨家班不忘对土地的热爱,愚公移山,填土造田;新一代的杨家人通过开网店、组织刺绣培训,借鉴外来经验,将本土文化和特色广泛传播;十八洞村在追求物质脱贫的同时,用双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与超越。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3
一直对沈从文《边城》中所描绘的美丽湘西无限向往――绿水青山,质朴人儿,美丽爱情,而观看《十八洞村》后,绿意盈盈的湘西风光再一次惊艳了我的眼眸,造物主岂一个厉害了得?
器宇轩昂的大公鸡在昂首高歌,风过微澜的梯田随处可见,炊烟袅袅中的村落静谧祥和,还有错落有致的水稻秧苗,无处不在体现着绿意融融的青山环绕下的十八洞村,如世外桃源般让人有种安心舒适的美。
餐桌上的红辣椒,酒缸旁的白漏斗,银色的配饰,舞动的`彩绸,还有王学圻种的老稻米和陈瑾泡的小酸鱼,以及香味扑鼻的苞谷酒,都让人在视觉的震撼后,味觉又得到充分鲜活,全身感官细胞都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而新奇兴奋。
是的,景色很美,民风也很朴。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一举一动都是灵动的诗意。喝杯绝交酒意味着老死不相往来,赶集时遇到中意的姑娘就踩脚相亲,高兴抑或悲伤都要大口喝酒放声高歌,可谓是放浪形骸。
电影中坚持务农的男主人公杨英俊,孙女“小南瓜”患病,同时坚持在家守护农田,最后成了村里贫困户。但他和妻子始终没有坐等扶贫,而是知“耻”愈勇,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打起了扶贫攻坚战,带领“杨家班”,走向共同富裕。而影片中杨英栏(杨懒)一类人在被评为特困户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可见真正的脱贫是要先思想脱贫,精神脱贫。
十八洞村虽是小村庄,杨英俊也只是小人物,但从他的脱贫奋斗史却折射出很多闪光点。首先,他的精神丰满,自立自强,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对于孙女的患病,始终不放弃治疗,即使步入贫困行列,这是爱与徳;耻于坐等扶贫,接受资助,这是自立与自强;热爱土地,动员邻里乡亲,共同致富,这是眼界与团结。
“人生一辈子,过完了都要走,只有土地不得走。”
还响在耳畔。是的,很朴实的一句话,很多根本的东西是一直被我们忽视却也是很重要的东西。土地承载万物,于影片中的杨家班而言,可以种植水稻,养活家人,是脱贫的基础。发展需要资源,发展需要认清劣势与主动出击。这在杨英俊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土地是他迈向富裕的桥梁,没有足够的土地,那么就要去开垦,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起来的薄田土壤,而这并不是只是垂手室内就可以完成并实现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掉两个很重要的点:创新与坚持。电影中种老稻谷、开网店等恰恰是创新精神的体现,有了创新,才能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这也正应了百花齐放,各展所长的道理。
荀子《劝学》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没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始终如一的奋斗,任何理想和蓝图都是空谈,只有如杨家班一般的切实的为了目标付出不计其数的努力和汗水,才能水滴石穿,玉汝于成。
所有行动都是思想驱使并达成的,因思想成就人的伟大。于生活中,我们是否目标明确,像杨英俊一样,拥有敏锐的感官,关注身边,把握机遇?于求知求学中,我们应反省自我,是否如杨懒一般,得过且过,不求甚解?于临床实践中,我们是否有脚踏实地,积极锻炼操作技能,始终注意提升自己医学人文素养?
成功都是99%的汗水和1%的汗水的完美结晶,时间也正如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精神不能缺钙,求学不能松懈,梦想不能妥协。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4
自有了人,便就有了贫穷。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高楼栉比、智能生活,人类生生不息地向着一个叫做幸福的地方跋涉,通往幸福的道路有很多个名字:艰辛、勇气、毅力,甚至隐忍、屈辱、血泪。
当把贫穷换写成“贫困”,眼前浮现的是迷茫黯淡的双眸,是惊慌畏惧的神色,是得过且过、破罐子破摔的心境,是游手好闲、好吃难做的生活状态,是脏乱不堪、无处下脚的家庭环境,是我见到的接触的每一个贫困群众。
网上说,贫穷可以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力,而贫困,则具有更大的`、阴煞的力量,它能够限制人性中的美好光辉,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抖露出来,表现为愚昧、自私、贪婪、懒惰,“三观”扭曲、亲情变态、爱情变味。至亲可以挥舞着镰刀,化身青面獠牙,见面就要夺取性命的魔鬼,不能行孝膝下,反要抱头鼠窜。至爱为了一口食粮,不得不咬牙流泪抛开儿女情长、舐犊情深,挤在汹涌的人潮中,从车窗爬进火车,背井离乡、孤独漂泊。这般狰狞恐怖,却是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影片开头,是一方令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层峦叠嶂似仙境、梯田蜿蜒绘丹青,鹅黄接晴翠、雄鸡啼晓日。只是,只是扶贫干部的汽车要“背进去”,全场哗然,笑着笑着心里就泛起了凄凉酸楚,在现代文明的春风吹不到的角落,有着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这份责任,不仅需要成千上万的扶贫干部去扛,更需要贫困群众立志、立身、立行。
十八洞村贫困户杨英俊拒绝被公家识别为贫困户,这位曾是战机维修师的老兵认为,让国家为自己扶贫是一种耻辱。就是要脱贫也得靠自己的力量。因此他扯掉了扶贫工作组在他家门框上钉的贫困户牌牌,工作组的小龙也由此被认定工作不合格而离开十八洞村回了城。接替他的小王与杨英俊接触后,深深被杨英俊的人格所吸引。
在族中颇有声望的杨英俊,在象征着政府扶贫代表的小王的帮助下,通过各种方式把杨懒、杨英莲等各怀心思的贫困村民们组织起来向贫穷开战并最终脱贫。
电影《十八洞村》实际上是更高的一种示范性的现实,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象征。是全中国所有通过“精准扶贫”政策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的新农村农民生活的写照和象征。
影片通过立体地刻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十八洞村民的形象,给我们展示了十八洞村的人们在时代大背景下的生命轨迹和心灵历程。
影片的结尾,许多打工的人们背着行囊,行进在回家乡的路途上。父老乡亲在展开双臂迎候着他们。这是电影给予我们的一个诗意的暗示:农村需要变化,土地需要农民的呵护。但这已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富裕起来的新农村新生活的开始。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5
?十八洞村》讲述了军人杨英俊在退伍后没有和战友一起出去打拼,也没有像村里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而是紧紧守护着自己家乡的那片故土,守护着自己的妻子和智障的孙女小南瓜,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在家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务农的故事。
杨英俊为了给孙女治病而返贫,当被识别为贫困户时,相比于其他人的开心,他却显得格外的焦虑,他回到家中重新认识自己,不甘心当贫困户,甚至想把贫困户的牌子摘掉,认为自己务农一辈子,最终还被识别为贫困户,这是一件可耻的事。秋林镇显头村第一书记张少华说:“当我看到这里时,由衷的钦佩这位老战士,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甘愿做贫困户等待国家的救济而不愿自己去努力,甚至把党的好政策错误的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等,但是国家的'帮助只是暂时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认为杨英俊的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虽然贫困、艰苦,但他不甘落后,不想拖国家的后腿。”“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困难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为此,扶贫工作队的小王认为杨英俊正是有这种斗志和勇气,让他当他们杨家族的班长,带领杨家班立志、立身、立行,一起与“穷”打一场脱贫攻坚战。
在与杨家班一起商讨下,找到了真正贫穷的首要原因是没有土地。于是,扶贫工作的小王在网上找到了一片上百亩的煤矿地,这让扶贫工作队看到了希望,让杨家班看到了希望,因为很少人会觉得矿地可以用来种地,即使知道能作为耕地的时候,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利用它,但是杨家班的人做到了,他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杨英俊带领杨家班在荒地上一起填土造田,改造尾矿,解决了地少人多的矛盾,人工造出大片人工田,吸引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员都回家,造福家乡。他既改变了自己的境遇,更改变了杨懒、杨三金的精神面貌,让他们当回了"农民的样子"。
不管是贫困户还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首先要重视的是精神脱贫,没有谁生下来就要不如别人,不要放弃向上的希望,使贫困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的帽子,创造幸福生活。我们作为基层工作者也应当像小王一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和片中的主人公一样有不惧怕任何问题的决心和毅力,要像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雄鸡一样,永远志气高昂,永远朝气蓬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奋勇向前,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6
看完影片,久久沉思。萦绕在我脑海中的其实不是贫穷,而是一种朴实,来自生活的朴实。那一个个不同的人,各自为生活苦:杨英连不能言语,女儿还不在身边,倍加孤独;杨英俊夫妇儿子在外打工,孙女又患脑疾;还有将自己奉献给乡村的王申,实际上背负着许多的无奈与幸酸。虽然贫穷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可是电影并没有重点讲述贫穷,而是在诉说着身于其中的人们的生活。或许贫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贫穷之中的.生活。
我感悟贫穷,也正是在感悟贫穷之中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贫穷与富足之间并没有什么孰是孰非,因为幸福快乐从来都只在于内心的感受,不在于生活是否拮据。十八洞村的人们守护着村落、土地,守护着朴素平静的生活,也许并非每个人都感到知足与快乐,但却也平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只不过,贫穷的生活太不容易,时时担心生计,担心吃不饱穿不暖,担心生个大病就会让生活陷入无尽的绝望中。我不禁想,扶贫不是因为怜悯同情,而是让贫困的家庭在面对生存、面对变故时更加从容,让这份太不容易减缓几分。
而像王申这样能甘愿扎根于乡村的人又实在是太少了。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大都深知其中的酸苦,在看多了繁华拥目之后又有几人甘心回到闭锁落后的乡村再在这里穷尽一生。也有人曾被贫穷震动,想要投身乡村,可是就像影片中的小龙一样最终绝望、心灰意冷。因为付出的岁月与汗水难能得到回报,甚至还要面临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扶贫工作在一些领导眼里最终不过是口头上承诺罢了。当然这些,虽非我们现在之力能够改变,我们却也应当积极关注。
农村的发展需要许多个“王申”踏实肯干,献计献策,这便是我们力量虽小仍然要关注扶贫的原因所在吧。而在最后,将影片中王申说的这句话与君共勉:“普普通通的坚持,才最伟大。”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7
身为一个湖南人,虽然《十八洞村》的故事发生地在湘西,而我老家在湘南,但无论是方言还是地貌、气候,以及很多风土人情,整部电影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特别是电影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待人处事的方法,都让我感慨万千,因为在我身边,确实就生活着许多这样执拗,但脚踏实地的人!
作为一部写实主义电影,《十八洞村》在保留原始素材的真实性之外,加入了更多电影的写意手法,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主题升华,以及类型片的叙事元素。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类型片的叙事元素。故事一开篇就先声夺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扎根山村的退伍军人杨英俊,居然“阴差阳错”地被定位精准扶贫指定的贫困户了,由此而展开全片的故事,也通过杨英俊这个朴实中带着点执拗的当代中国农民形象,以及由他辐射出的贫困户众生相,反映出真实的中国农村种种怪现象。
湖南,特别是湘西山区,因为自然环境的特殊与恶劣,农地少,出行难,信息闭塞,再加上许多旧有风气造成的农民惰性,是造成当地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但电影《十八洞村》并没有简单的复述这些贫困产生的原因,而是在将每一种原因精准的安排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而且还把这些浅层的原因提升到更高、更长远的生存范畴上。
其中最叫人意想不到,也是最令人震撼的是,一直被人称作杨懒的单身“狗”,在看到一大片被废弃矿渣污染的飞地时,非常宿命论地发现自己的思想根子其实就在于长年外出替人探矿找洞,所造下的孽。这当然是一种唯心的想法,但从不具备太高文化素质的村民杨懒身上来看,却是一种原始的环保主义思想的体现,这种内心的转变显然更符合他的人设。
至于王学圻饰演的退伍老兵杨英俊,勤勤恳恳一辈子,放弃外出打工的好机会,固守乡土,却因为思想守旧,无法跟上新时代而返贫,这也体现出当下中国农民要想摆脱贫困的命运,仅仅依靠苦干还远远不够,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之外,同样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另辟蹊径找到正确的致富方法才是关键。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慢慢摸索,需要尽快的转变思想,更需要“精准扶贫”这样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式与方法。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8
整部片子,带着农村的质朴感,多出了很多不用硬凹就浮出来的萌点,充满着诙谐:驻村干部小王第一次进村,并不认识路,直冲冲地开着车来了,至山前,没路了,遇见一拉着牛的大叔,问大叔如何进村,大叔淡淡地说了一句“背着车进去”;主角杨英俊斗志昂扬,带着队伍脱贫时,妻子麻妹难得幽默地说“你自封为班长,为什么不封个连长当当”;小王到杨懒家去,说“这是我见过的单身狗里最乱的家”,杨懒似梦似醒地反驳“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麻妹给小王讲述火屋上的板凳经过多年的烟熏结实得很,杨英俊说了一句“挤火车会挤坏”……诸如此类,忍俊不禁。
整部片子,展示的是一种包容。镜头里的十八洞村既有白色的小楼房、也有木制的老房,整体构成一副和平安宁的小村;施又成提着两大桶酒——请乡亲们喝酒来弥补曾经欠乡亲们的水,乡亲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唱歌,给予其冰释前嫌后最真挚的祝福;当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时候,留守乡村的人们更多的不是怨念,而是对一方水土割舍不下的乡情,还有对儿女们越飞越高,越过越好的期盼。导演并没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乡村被城市蚕食的失落,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克制、包容的情绪客观的展示真实发生的故事。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种地是一份职业,老百姓将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我们所选择的工作同样也是自己的终身职业。选择做什么其实并不难,难的却是一辈子的执念,脚踏实地,执着地坚守着同一份事业,唯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每一件事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方得始终。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