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授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通常被称为教案,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师编写的教案在结构和侧重点上会存在明显差异,,下面是白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泥土画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泥土画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情节,了解小说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写法
2.能够抓住细节,具体分析人物形象
3.感悟伟大的母爱,进一步体会人间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亲情是永远不老的话题,我们刚刚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中谈到了那渗透在淡淡的哀愁中的浓浓的父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展现伟大母爱的小小说《甜甜的泥土》,对于泥土的味道,也许有人说是苦的,也许也有人会说是涩的,但是这篇小小说的主人公王小亮却说“那泥土,甜丝丝的”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甜甜的泥土》(板书课题、作者)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黯淡()晕眩()愠色()蓦地()吮吸()
呆滞()涮净( )愣怔()蹭( )
2.请试着用一句话概述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并按照小说的结构概括情节
?明确】故事:王小亮把生母送来的奶糖藏在雪地中,后来竟化成了“甜甜的泥土”
情节: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融奶糖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线索:全文以“奶糖”作为线索,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
3.我们理清了小小说的故事情节,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离异的妈妈与王小亮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文中除了这两个人物还涉及到其他人物吧?
?明确】后妈、父亲、老师、同学和传达室的老头等
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大家知道,王小亮是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大家都听过《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说“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失去妈妈的日子,小亮就像根“草”一样快速阅读课文,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很好的阐述小亮像根草一样的生活呢?
2.《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的歌词中还有这样一句,“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虽然现在的小亮确实像草一般,但是爱他的妈妈却一直深爱着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轻声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离异的母亲爱孩子的语句,品味这份爱
按句式表述:“读,我体会到”
示范:读“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我体会到母亲要见到自己儿子的急切心情以及没有见到儿子的失望和难过
3.在上面环节我们随着“像根草又像块宝”的小亮一起感受了母爱,虽然爱她的母亲离开了他,小亮非常的不幸,但是小亮也是幸福的,因为在妈妈的心中始终装着小亮,妈妈一直都是深爱着他的可以说小亮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请同学们走进课文,仿照示例,一起来议议文中的一些人物和事物
关键词: “小亮” “妈妈”“传达室老头”“泥土”“奶糖”
示例:小亮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因为虽然离异的妈妈不在小亮的身边,可她却爱着他
?参考】
妈妈是负责任的,又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她给小亮吃糖,却不能天天照顾小亮的生活
传达室老头是铁面无私的,又是善解人意的,他刚开始拒绝她是坚守自己的岗位,他帮助她传奶糖是同情、理解他们的遭遇
泥土是涩的,又是甜的,因为它融入了奶糖的味道
老师的内心是甜的,又是酸涩的(苦的),她分享了小亮的快乐,她对小亮的身世是充满同情的
4.可以说小亮和妈妈的生活都是不如意的,辛酸的这是一个苦涩的故事,但为什么用“甜甜的泥土”做题目?如何理解“甜甜”?
?明确】甜甜的泥土:母亲的胸怀应该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她会给每一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a.我们常常把大地比做母亲,因为它宽广、深厚,作者让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就是要告诉大家,人间的致爱亲情犹如宽广的大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b.从外因来看,小亮的遭遇虽然是不幸的,但是来自于老师、同学的关心以及妈妈的爱滋润了小亮的心田,驱散了这些不幸,使他心中充满了阳光从内因来看,小亮的心理之所以充满了阳光,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着乐观的精神,和一颗感受爱的心象征爱的奶糖融入了宽广的大地,我们的爱也将像大地一样变得宽广,到处都有,处处都在
?小结】,写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至情至爱,这是非常普通的立意,但本文却打破传统,没有只停留在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爱和母爱伟大上,而进一步升华为人间的至亲至爱就象大地一样宽广,它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让离异家庭的孩子获得了应有的温暖和幸福,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的立意的新奇的
五.合作探究,品评鉴赏
1.理解了小说的,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小说的结尾老师想先问大家,你理想化的结尾是什么样的?你希望糖怎么样?可是本文结尾却这样写到“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小亮“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现在是糖化了,融入了大地可能有的同学还想到小亮妈妈把糖裹在怀里都没化,怎么一夜之间地温回升,竟然高过人的体温37度以上呢?这现实吗?
?明确】出乎意料、耐人寻味作者让奶糖融入大地,告诉我们至亲至爱,象大地一样宽广,它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美国作家欧﹒亨利指出,小小说除了具备一般小说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写作特点,那就是结尾惊奇、结构严谨、立意新奇另外,本文还具备独自的特点,看谁拥有一双最最善于发现的眼睛
2.妙用了对比手法
?明确】(1)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在放学前后的对比;
(2)前后两个妈妈对王小亮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对比;
(3)王小亮埋糖、挖糖前后心理的对比;
(4)传达室老头对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吗”前后不同的态度的对比
泥土画教案篇2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区分泥土,石头,了解它们的性能用途。
2.通过尝试,激发幼儿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石头、泥土、水箱、小筐、小工具、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区分泥土和石头
1.幼儿尝试区分泥土和石头。
师:这是什么?请你们试着把他们分开。
2.老师巡回指导:了解幼儿用了哪些不同的方法区分?
3.引导幼儿边分边讲,鼓励幼儿讲述。
4.说一说你是怎么发现这里有泥土和石头的。
5.老师归纳小结不同的区分方法。
6.让幼儿再尝试分找泥土和石头。
二、给泥土石头洗澡
1.师:给石头洗澡,看看石头有什么变化?
2.试说给石头洗澡后的结果。
3.给泥土洗澡,观察泥土的变化和洗后的结果,引导幼儿将两种物体作比较,并小结。
三、做泥团
1.能不能试着把泥做成团?
2.引导幼儿尝试泥干了怎么办?湿了怎么办?
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成功地把泥团起来的?
4.观察泥土在水里的变化。(变混合)
四、介绍泥土和石头的用途
1.请幼儿试说石头的用处。
2.老师和幼儿一起小结(造桥、铺路、假山、石雕、石桌等)。
3.请幼儿试着说出泥土的用处。
4.老师和幼儿一起小结(种植、雕像、陶器、泥房、泥娃娃)。
5.大家都知道石头和泥土的本领。等我们长大,我们要让石头和泥土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五、活动总结
泥土画教案篇3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对学生进行亲情和熏陶的一类文章。家庭式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学生爱家、爱亲人是对他们进行人文熏陶的基础。因此本单元与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共同组成了人文色彩浓郁的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2.学习本节内容,要使学生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品味记叙散文中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能通过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来学习写作自己家庭生活中最精彩、最动人的一幕,从而做到我爱我家,我爱社会的目的。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是学生熟悉的,这里有浓浓的父母之爱,有深深的手足之情,因为学生有亲身体会,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在字词句方面已经不存在障碍,能明确的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会简单的运用各种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情感抒发。通过本文的学习,主要是激发学生对亲情的再次感悟,从而在生活中发现自己身边的至爱亲情。用自己的写作能力抒发自己对亲情的感悟。
3.学生认知障碍点:环境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思想起到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结构特色和妙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阅读方法上可采用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阅读方法,在读的过程中,品味人物。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母子之间的深情。能正确认识母爱,理解母爱,从而报答母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结构特色和妙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母子之间的深情。
泥土画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玩玩乐乐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沙子和泥土的特性。
2、在活动中乐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选择一块有沙子和泥土的场地
2、人手玩沙工具一件
3、透明杯子人手一个(装水),细棍一根
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到室外有沙和泥土的地方,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今天,我们要和沙子、泥土做好玩的.游戏,好吗?”
2、操作活动一:筛一筛
(1) 出示玩沙工具,问:这是什么?
介绍玩沙和泥土的工具,交代操作目的、要求。
教师引导语:我们要用篮子去装一装沙子和泥土,你会有什么发现,待会儿告诉 大家,注意玩的时候不能抛洒沙子。
(2)幼儿自由谈论玩沙和泥土的发现。
教师引导语:你刚才是怎么玩的?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泥土没有全部掉下来?有什么办法让泥土都掉下来?
有什么办法让沙子不掉下来吗?
教师小结:
3、操作活动二:踩一踩
(1)请幼儿脱下袜子去踩一踩沙子和泥土。
(2)提问:你刚才在玩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沙子踩下去有什么变化?泥土有什么变化?怎样让泥土踩下去也会留脚印呢?
教师小结:
4、操作活动三:搅一搅
(1)猜一猜,沙子放到水里会怎么样?泥土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2)请幼儿选一个杯子任选泥土或沙子放进去,用细棍搅一搅,说说有什么变化?
教师小结
5、鼓励幼儿的发现,表扬敢于发言的小朋友。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是科学启蒙,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泥土画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对泥土感兴趣,有探索的欲望。喜欢玩泥巴小游戏,体验其中的乐趣。
2.感知黄泥的特性,探索和泥巴的方法。
3.学玩泥巴小游戏,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快乐。
活动重点:
感知黄泥的特性。
活动难点:
探索和泥巴的方法。
活动准备:
黄泥;盆;水;捏好的泥弹;盘子和碗;录像。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客人老师,我们为客人老师唱首歌好吗?
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泥娃娃)
今天孙老师带来了一个泥娃娃,谁知道它是用什么做的?
其实泥土家族的成员很多,它们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点,并不是每种泥土都适合做泥姓娃的。
今天我就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种适合做泥娃娃的泥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黄泥,我们先和黄泥交个好朋友,看谁能发现黄泥的小秘密。
二、感知特性
请小朋友来玩一玩盘子里的黄泥,看一看黄泥什么样。
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黄泥,看看你都发现黄泥的哪些小秘密。
你还可以在黄泥上滴一点水,看看有什么变化?
小结:刚才小朋友发现了黄泥是一块一块的`黄褐色泥土,它有一种特别的气味,能吸水。用手摸起来有点湿,攥一攥黄泥,小手黏黏的,还能攥出一个小泥团,这说明黄泥有黏性。
认识了黄泥,我就有个问题想问大家:泥土有很多种,为什么黄泥是一种适合做泥娃娃的泥土?
小结:因为它的黏性大、易塑形,干了以后不容易散碎,所以适合做泥娃娃。那黄泥除了做泥娃娃还可以做什么?
三、和黄泥
你们想不想用盘子里的黄泥也来做个你喜欢的东西?
想想看该怎么做?我们动手试一试。
要求:四个小朋友一组,选出一个组长加水,大家一起商量着把黄泥和成一个大泥团,如果还需要黄泥就从自己的小盒里取。和好后每人分一块泥就可以玩了。
小结:小朋友真棒,你们都把泥和好了。不过我也发现在和泥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很顺利。
谁来说说你们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水加多了泥变得怎样了?怎么办?
怎样一开始就避免这个问题,怎样加水更合适?
泥土里有小土块怎么办?
四、玩黄泥
太好了,小朋友学会了和泥,还做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那除了玩泥塑之外,你还想怎么玩黄泥?
观看录像,介绍摔响碗。
小结:瞧,黄泥有这么多有意思的玩法,我们接着玩好吧!
活动反思: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我体现了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在做中玩,在玩中学。尊重幼儿的想法和看法,引导幼儿在错误中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环节清晰、紧凑,提问有启发性。整个活动幼儿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由于本活动在幼儿和泥的环节较难把握,作为教师如何有效捕捉契机,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发展需要,就成了本活动值得反思和研究的问题。
此外,在黄泥的选择上是选自然状态下的黄泥,还是选筛好的黄泥?通过思考,我认为,给孩子探索的黄泥可以是自然状态下的,在认识基本特性后可以取一块细腻的黄泥进行一下比较,帮助孩子更深刻地体会黄泥的黏性和细腻。
活动评析:
本次活动,教师主要通过四个环节逐步引导孩子感受、认识和把握黄泥巴特性。第一部分是“识黄泥”,教师通过直观形象的例子让幼儿知道,黄泥巴是泥土家族的成员之一,是一种适合做泥娃娃的泥土,使幼儿初步认识黄泥,为下面的活动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感黄泥”,让孩子通过多种感官通道,在摸摸、闻闻、说说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黄泥特性;第三部分是“和黄泥”,在充分调动孩子动手愿望的基础上,为孩子提供材料和机会,让他们在亲自动手尝试、掌握和泥技能的过程中,加深对黄泥特性的理解;第四部分是“玩黄泥”,让孩子既动手又动脑,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动手创造的快乐,将活动引向深入。
整个活动设计由感性到理性,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活动本身就体现了一个科学的认识过程。同时,在活动中,教师突出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地位,通过提供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究的材料、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使他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探究兴趣得到了激发、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社会情感得到了发展,很好地实现了活动预期目标。
泥土画教案篇6
设计意图
空工院幼儿园是一所地处郊区的部队幼儿园,果园、山坡、河流、农田军营等丰富的资源为孩子们的探索、发现提供了广阔天地。五月份大班孩子们开展了《种豆子》的园本活动,在感知、操作、连续、讨论、观察中,孩子们不禁好奇的问:“植物为什么在泥土能生长呢?”。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我们六月份的园本活动以《泥土的秘密》来进行。 本次活动以观察、操作、实验为基本方法,让孩子们在主动的探究过程中,积累、丰富泥土的直接经验,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 体验探索操作的乐趣,萌发对泥土的感情,幼儿爱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
2. 探索发现泥土的秘密,知道泥土中有很多成分,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3. 能正确使用工具,能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重点:会正确的使用工具。
难点:在实验和操作中发现泥土的秘密,能够大胆讲述自己发现。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把小铲子,选择户外比较空旷的土地,便与幼儿挖土、观察。
2.环境准备:泥塑作品、陶瓷制品
3.ppt课件、土块儿、烧杯、托盘、抹布
4.前期发放调查问卷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5.家长带领孩子寻找泥土。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活动。(3分钟)
教师:哪些地方有泥土?
教师:请小朋友猜一猜泥土中会有什么?
教师:今天我们每个孩子都有一把小铲子,一起去幼儿园找一找、挖一挖、看一看,泥土中究竟会有什么?
幼儿分成2-3组进行探索、观察。
2.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户外进行观察探。(8-10分钟)
教师:我们来到了操场上(或种植园地、大树下),这块泥土中长了些什么?如果没有泥土,植物会怎样?
每个人都可以用小铲子挖一挖,看看泥土中究竟有些什么?和我们事先想的是否一样?使用铲子时要注意旁边的小朋友,注意安全。
引导幼儿操作,挖土的时候,小心泥土中生长的植物,一边挖一边看。同时注意自己的铲子不能碰到身边的小朋友,注意安全。
幼儿自由结伴一边探索、观察,一边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师幼交流。(2分钟)
教师:挖土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泥土中有什么?
教师小结:泥土中有落叶、枯树枝、小草的根、死去的小动物等。这些都会变成泥土中的养分,植物生长非常需要他,我们把它叫做腐殖质。
4.操作实验(6分钟)
教师:泥土中的腐殖质是我们用眼睛能够看到的,还有一些成分是肉眼看不到的,就需要我们去动手操作。
教师介绍操作材料,幼儿2人一组操作、观察。
教师:这里老师准备了一些泥土,请小朋友捏一捏,说说有什么感觉?
这里还有一杯水,请小朋友用水和泥土来试验,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注意一定要轻拿轻放。
教师总结:泥土中不仅有腐殖质,还有空气和水份。这些都是动物和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条件。
5.泥土的用途(3分钟)
教师:泥土是动植物的家园,对我们人类也非常重要,泥土还有什么用途呢?
播放ppt,拓展幼儿知识面。(可以建房子、做成精美的陶瓷制品、艺术的泥塑作品。)
6.环境保护
播放ppt课件,教师:看完这两张图片,说说你们的感受?(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不能将有毒有害的废水、电池、塑料带等放在泥土中。)
7.回顾总结:
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8.延伸活动:玩泥巴
活动总结
大班科学活动《泥土的秘密》经历了难忘的磨课研修过程,是我将《指南》的感悟及《田野课程》、《高宽课程》的学习心得融合在集体教学中的一次教学实践,对我的活动设计能力和现场教学组织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帮助。
第一阶段:学习理论,解读教材。我园有幸邀请到北师大霍力岩教授来园指导,在与教授的交流中,霍教授对科学活动的`见解给我们很大的启发。霍教授指出:“科学重在探究、探究重在过程”、“科学活动可以以猜测、感知、探索、验证、表达这五个环节进行活动”。同时《指南》指出“要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活动”,因此,在《泥土的秘密》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了真实、现场、自由的环境,让孩子们探索。同时在活动每个环节中设疑,让孩子们不断地猜测,结合生活经验探索、操作、验证。之后,我通过演示、介绍等方式帮助幼儿获得有关泥土的知识。最后,我受《高宽课程》“计划—工作—回顾”学习方法的启发,请孩子们谈一谈自己的收获,熊一诺大胆提出“泥土是软的,为什么做出的盘子、碗那么硬?”,方子牛问道:“泥土黑黑的,为什么瓷器有那么漂亮的颜色?”,这是孩子们经过观察、探索、深度思考后大胆的发问,这种积极主动、敢于提问、认真专注的学习品质让我很意外,很欣慰,这为我们的下次活动指引了方向。同时,龚骁函兴奋地说“老师,泥土真实太有趣了!”从孩子们的反馈中可以看出,本次活动尊重了孩子得学习方式和特点,是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
第二阶段,优化细节、全面提升。在对活动的目标、重难点、环节进行重新梳理后,我对活动中的引导语、提问、回应等做了进一步优化提升,是课堂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近几年在做行政工作,对集体教学有一些生疏,尤其在语言的组织上显得不那么流畅,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该常常参与一线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泥土画教案6篇相关文章:
★ 优质音乐教案6篇
★ 小木偶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