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案中设置适当的反馈机制,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不足之处,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可以借鉴教育理论,将其应用于实践,下面是白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黄鹤楼教案教案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黄鹤楼教案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媒体:投影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
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e、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18、此时此刻,李白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黄鹤楼教案教案篇2
一、古诗导入。3分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送别了孟浩然后,将自己的满腔真情化作了一首诗,这首诗千古传唱。出示古诗:指名一人读
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精读第一、二段。8-10分
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书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
2、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景读出来吧。齐读第一段
3、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再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二自然段)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的心情是——【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4、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深深的藏在心底
这个藏用的得实在太好了,他们是怎样藏的?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地情谊。让我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15分
1、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的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请一个同学嘟读读李白的话)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2、自己再轻声读读李白的话?读完后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感受?(敬仰和依依惜别)
(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时补充:
李白曾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红颜弃轩(xuān)冕(miǎn),白首卧松云。”赞誉孟浩然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爵车马,有了成就后又归隐山林与青松白云相伴的高洁品质。)
(3)学生谈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什么是誉满天下?哪首诗誉满天下《春晓》
(4)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
3、指导朗读
(1)李白的话中前两句主要表达了敬仰之情,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读前两句时,我们的语气要高昂些。读前后句时,我们的语气要低沉些。谁来试试。
(2)志同道合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再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4、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他是怎样宽慰李白的的?自己读读孟浩然的话,多读几遍,看能否读懂。(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品析: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
(2)孟浩然忍住离愁宽慰李白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安慰李白。(指名读)
5、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指名2对表演)。
人物对话对人物的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一二两组读李白,三四两组读孟浩然感受两人是如何通过对话表达依依惜别之情。齐读。
四、讲读第四自然段。 5分
1、送君千里,终需一别,孟浩然他得走了。人有情,景也通情,你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引读这段),
2、“伫立”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李白久久的伫立在江边,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慢慢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它带走了李白的对孟浩然的牵挂和祝福,留下了李白的'回忆与思念。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可以回忆他们一起把酒谈心的美好时光,也可以回忆孟夫子昔日的悉心指导;可以抒发对孟夫子的牵挂,也可以写写对孟夫子的祝福……写一写。
五、讲读第五自然段,理解诗意。5分
1、过渡:此时此刻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信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频出示范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学完课文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能说出诗的一二两句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诗的三四两句又是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吗?
3、联系课文想想:故人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谁?孤帆又是什么意思?
4、长江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应该是白帆点点千帆竞发的,却为什么李白眼中却只有孤帆呢?情到深深处,眼里心里只有对方,只有对对方深深地情谊。谁来读读这首诗,读出李白深深的情谊。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情字,却处处藏着——李白对孟浩然深深的情谊。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齐声诵读。
六、积累拓展,情感迁移。5分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谁来展示一下。
2、你能背出里面的名句吗?
3、课后把你制作的送别书签送给你的朋友,表达你的真情。
4、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再现了故事背后的故事,帮我们理解乐诗意,品位了诗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一首送别诗,查阅资料,将他改写成一个美丽的故事。
黄鹤楼教案教案篇3
一、导入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生回答:李白。
2、师:真棒!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
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三、初读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生读古诗。
3、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学生读。)
4、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5、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6、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进行以下教学活动:
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质疑。)
(2)指名讲诗意。(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3)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7、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8、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提示:第一、二行。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师:我们来看看几幅图片:
师:这就是“烟花三月”,你们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不美呀?
生回答:美!
4、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这是多快乐的事情啊!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提名学生回答。
师:你们看,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5、师:下面我们再来品品后两行诗,这两行诗明着是写景,其实更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提示:“尽”的是帆船和孟浩然的身影。不“尽”的是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友情。
(3)师: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干什么?
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
师:李白看见了什么?
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4)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大家来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汇报。
(5)师: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女生齐读。
2、师: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板书: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提名学生说一说这首《江下行》的意思。教师指导并相机板书:
板书:
目光送
李白情深意长孟浩然
心相随
七、作业
1、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2、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八、总结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
黄鹤楼教案教案篇4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4)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4、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生: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阅读专题
(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
(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教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你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3解释课文题目,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看了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师配着悠扬的古筝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你也希望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把生字娃娃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小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小组边读边议古诗,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小组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听录音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拓展练习,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崔颢的《黄鹤楼》。
5生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析形体,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3把这些字美美地写在田字格里。
4展示评价写得美的字。
六、教师总结
附:板书设计
2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辞〖
黄鹤楼
孤帆尽〖
长江流
朋友情谊
黄鹤楼教案教案篇6
【设计意图】
诗的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简单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过程中,应该创设诗中的情景,品悟诗中的蕴涵的深情。让古诗教学既充满灵动飘逸、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涵深情,是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诗的能力。
3、感悟送别的不舍情结。
【课前准备】
收集写送别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离别诗的'情
1、唤起对离别的感受:
过渡:有过与人别离的经历吗?当时的感受如何?
2、学习古诗:
王维的《渭城曲》。
过渡:古人与友人相别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学过一首关于送别的诗,诗是王维写的,诗名叫作《渭城曲》谁来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谈感受:你能感受王维的心情吗?
3、小结启发:
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难过的事情!
二、揭示诗题、解题
过渡:今天我们又要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
1、出示诗题并读诗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解诗题:
⑴ 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⑵ 补充介绍“黄鹤楼”、“ 广陵”的知识。
三、读通诗句,初感诗的意境
过渡: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自己去读读!
1、单个自渎。
2、正音朗读。
3、齐读。
四、再读探索──明诗眼、寻依据
过渡:通过多次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1、交流肯定所学。
2、小结提示:全文就记述了自己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诗眼:
过渡:本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引导归纳:
⑴ 静态:
① 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
② 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③ 送别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 送别的情景──长江天际流。
⑤ 送别的心情──孤。
⑶ 动态:
① 送别的原因──故人西辞下扬州。
② 送别的经过──孤帆远影。
③ 送别的结果──长江天际流。
4、理解感知,配乐读诗句:
过渡:既然诗是围绕“送”写,那就让我们一起送别这样一位故友,齐读!
五、炼情品诗意
1、感受诗中的画意:
过渡:喜欢这首诗吗?能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吗?
注意引导诗的美: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似乎让你看到了什么?
⑵ 烟花是什么季节,她让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 孤帆远去,你还能见到什么?
⑷ 长江是怎样在天际流的?
2、感受诗中的情意:
过渡: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哪里让你感受到了情?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⑵ 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⑶ 孤帆远去,那是孤独寂寞。
⑷ 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注意:可画意先上,然后上情意,(对称结合上),也可边说诗中画意边说情意(结合)。
六、延伸巩固入诗境
1、过渡:
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你找到了吗?
2、交流:
⑴ 自读: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⑵ 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一首诗,解决这是怎样的别离!
作业:将古诗改写成现代的散文。
黄鹤楼教案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谊”和“暂”,形近字辨析“暮”“幕”和“唯”“维”;查词典理解“脍炙人口”、“誉满天下”;推敲词语“依依惜别”和“杨柳依依”中“依依”的含义,区别“伫立”和“站立”,“凝视”和“看”,探究用词的准确,并积累一些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2、将故事与古诗对照阅读,通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方式,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熟读成诵。
3、拓展阅读送别诗,选择一首,模仿课文来写一写文包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送别
同学们,课前让大家搜集了一些送别诗,谁想先来跟大家交流?
二、读诗激趣
1、确实“人生自古伤离别。”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流泪。他们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里有一首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你了解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2、【说得真好,诗源于情,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故事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别】
?不了解,是吧?没关系。这首诗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学习完这个故事,你一定能对这首诗有所了解。故事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别】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但是学文先读词,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指读)
烟雾迷蒙、依依惜别、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过渡:那么在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美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
相机理清:人物、地点及课文主要内容。
你真会学习,一下就抓住了故事的主人公——(板书:李白孟浩然),知道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伺机介绍“黄鹤楼”那就在这享誉盛名的黄鹤楼上,一对友人即将要分别了,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点课题)。
2、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其实我们刚才说的主要内容在一个自然段中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第一自然段。谁想再来读一读这个写出了文章主要内容的段落?
那你知道什么叫“饯行”吗?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饯:设酒食送行。饯行:为远行的人摆酒宴。)
3、那是在什么时候“饯行”呀?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雨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课本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生谈)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指读描写景色的话(生评价)女生读。
4、就是在这“烟花三月”的时节,孟浩然要离开了。男生,让我们来送一送他吧。男生读第一段。
四、精读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
1、让我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一看离别之际,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如何?
▲交流探讨:
2、师:就在这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谁已经找到了?
?1】(板书:依依惜别)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藏在心底,这个“藏”字用的太好了,他们是怎么藏的?(生谈)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那我能不能将“仰望、远眺”位置互换?(不能,“仰望”向上看,“远眺”:远远地看。角度不同。)
?2】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他们一会儿……(生接读)
?3】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谁愿意来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指读。齐读。
(二)第三自然段
过渡: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要求:1、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2、用“—”划出李白说的话,用“~”划出孟浩然说的话。
3、选择其中一位的话,谈谈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探讨:
哪个小组愿意先来交流有关李白的内容?
?1】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敬仰和依依惜别)
(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
李白曾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3)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
(4)李白短短的三句话中,竟用了六个“您”字,足以看出他是何等的敬仰孟浩然。
?2】指导朗读
(1)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2)李白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哪个小组来接着交流有关孟浩然的内容?
?1】(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说:天底下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即使他远在天边,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邻居。
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
(2)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3)孟浩然不但忍住离愁还宽慰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李白。(指名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同学们,你们能演好这话别的场景吗?哪个小组来把他们的依依惜别表现出来。(配乐表演)。
▲小结:就在这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的长江边,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即将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的孟浩然饯行,这就如诗句中所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种诗中有文,文中有诗的课文,我们就称它为“文包诗”。让我们再一起分角色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来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女生李白,男生孟浩然)
五、总结升华
分离就在眼前,有太多的话没来得及说,有太多的情未来得及诉,看着友人即将离去,李白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作业
1、尝试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完成习字册。
板书:
黄鹤楼送别
孟浩然依依惜别李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二、谈话激趣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1、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2、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并齐读。
(2)什么叫“脍炙人口”?
(3)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下()尽()唯()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认真完成大练习册。
黄鹤楼教案教案精选7篇相关文章:
★ 橡皮泥教案7篇
★ 船的作用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