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编写教案可以提前预测学生的学习困难并进行针对性辅导,教案的制定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白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愚公移山》的教案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寓意。
2、学会背诵。
3、积累语言。
【课型】
阅读讨论课。
?重点】
写作技巧与人物艺术形象。
【教学线索】
抓住“平险”引发。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时】
一个课时。
【教程】
一、导入
由祖国语言的丰富性,讲到成语,由成语谈及“愚公移山”。
显示:愚公移山
二、“一读”课文,寻找“引子”──叙事线索
显示:
1、文中哪个词语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
“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讨论故事情节
显示:
2、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
“险”在家对面──“面山而居”。这是故事的背景。
3、为什么要“平险”?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是故事的开端。
4、“平险”是如何进行的?
“谋”、“许”、“率”、“叩”、“垦”、“运”、“助”等行为。这是故事的发展。
5、“平险”的反对者有哪些理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故事的高潮。
6、结局是什么?
“神惧”、“帝感”而“无陇断”。这是故事的结局。
四、“三读”课文,小议人物对话
显示:
7、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人物对话。
8、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与波澜,能否找出来?
愚公妻与愚公的对话──目的为解决问题。
智叟与愚公的对话──目的在于阻止行动。
五、“四读”课文,点击细节
显示:
9、“遗男”行为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有二:
⑴说明愚公之举深得人心;
⑵反衬智叟实为愚笨和无理。
六、“五读”课文,分析人物
显示:
10、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⑴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抱负)。
⑵鲜明对比──智叟实愚,愚公实智(愚公深明可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⑶侧雨烘托──山高、路远,神惧、帝感(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愚公形象即为:有远大抱负,有正确认识,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七、“六读”课文,明白寓意并学会背诵
显示:
11、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12、用“首字连缀法”背诵“河曲智叟……”一段。
按“河曲──甚──以──其──北山──汝──曾──虽我──子、孙──子、子──子──而──何──河……”反复训练。
八、结束语
希望同学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认真领会愚公精神,并运用于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二、正课
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⑴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
板书:
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
⑵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
愚公移豫南汉阴
⑶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
⑷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⑸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远喻近,还可以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5、那你认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
讨论归纳、板书:愚公不愚,智叟非智。
6、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7、听歌曲《愚公移山》,感受愚公形象,口头描绘出来。
三、课堂练习
如以此为材料创作歌词,你会抓住哪一主题?请构思好后写下来。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流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明确故事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故事寓意。
2、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3、“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课前我们已对课文进行了疏通,下面检查字词学习情况。教师出示小黑板: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一厝朔东。()(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汝心之固。()(4)且焉置土石。)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学生分小组朗读。
三、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教师导语: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提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教师引导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学生讨论回答:
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活动中能大胆地质疑,并根据经验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活动准备:
?愚公移山》的故事幻灯片、图片。
活动过程:
1.交流爬山体验,导人课题。
★指导语:你们爬过山吗?爬很高的山会有什么感觉?
2.在自由阅读、质疑和集体解疑的过程中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1)初步了解阅读的内容,激发自己看书、提问的欲望。
★指导语: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本很有趣的'图书,我们一起来看看。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记在记录纸上,等一会儿我们一起来解决。
(2)讨论记录的方法。
★指导语:在记录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最简单的标记和图画把问题记录清楚。
(3)阅读图书。
(4)欣赏幻灯片,结合记录纸集体讨论问题,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3.完整欣赏、理解故事。
4.集体讨论,用现代的方法解决问题。
★指导语:如果我们现在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
延伸活动: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开展新编故事的活动。
资料链接:愚公移山
北山有一位愚公,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家门前有一座山,正好堵住了道路,出门回家都得绕道,非常不方便。有一天,愚公举行了一个家庭会议,计划从大门起,掘开一条道路,可以经过豫南直通汉水。愚公率领妻子和儿女,开始挑土凿石,进行开道。大家忙于挖山,逢年过节才能回家一次。
河曲有一个名叫智叟的人笑他们说:“老公公,你真傻!凭你的残年余力以及几个儿女,不要说是毁山开道,就是用尽了毕生的力气也动不了山的毫毛啊!”愚公叹了一口气说:“你真是固执不通,你的智慧还不如我的妻子、孩子呢!你认为我已经这么老了,但我死了后有儿子,儿子之后有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子子孙孙,可以一代接一代的开凿,而山是死的,不会再增加,何必担心大山不能被我们一家铲平呢?”
上帝知道了愚公这样的坚毅精神,非常感动,于是将两座大山从他的门前移开,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
活动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我在设计本活动时决定引导幼儿从情感、态度等方面去感受故事。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寓言故事的魅力所在。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创意地看问题。幼儿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表达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孩子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积极的讨论,思维更加灵活,他们能够多角度地看问题。在孩子们不断讨论中故事中所隐藏的深刻含义显现出来,这远比我“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要轻松许多。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
学生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相机板书:直插云霄,渤海。)
(3)师:愚公带领大家是怎样移山的呢,移山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请大家读7—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生:读后用文中的话回答问题。(师引导:结合现代社会的`挖土工具跟愚公移山的工具对比交流,感受寓公移山的困难之大,再把智叟的反讥与愚公说的话对比,体会愚公的坚忍不拔的品格与定会成功的信念。相机板书:大半年、箩筐、锄头、痴心妄想、风烛残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问:“功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移山成功了。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中说:愚公移山的事情感动了玉皇大帝,大家细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玉皇大帝感动了?”
生答:“是愚公的精神。”
师问:“什么精神?”
生答:“遇到困难不后退,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4.讨论、交流。
师:“如果玉皇大帝没派两个大力士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谈体会。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一定明白了很多道理,请同学们说给大家听,可以举相关的例子,也可以说名人名言。
生举例:“滴水穿石”的故事,《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白色的金盏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等等。
名人名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一个人做事没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牛顿(英国)
6.布置作业:
师:“我发现本文里有至少20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7.结束:
师:“请同学们唱一遍《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来结束这节课。”
生:唱。
六、板书设计:
直插云霄
箩筐锄头
愚公移山 痴心妄想成功(坚持不懈)
风烛残年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篇就用孩子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对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这样,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又乘胜追击引入了“蜗牛和蚯蚓”的故事,让学生们初步感觉到本节课要学习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接下来,趁热打铁,引入本课《愚公移山》,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习活动进行起来是学有所导,学有所依。这种学习活动是自主的,是有内驱力的。学生始终带着疑问主动去学,学得有方向,有目标,不但能够清晰了解故事内容,而且能够体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最后,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说起相关故事,如“滴水穿石”,“蜗牛与黄鹂鸟”等等,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最后,以唱《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来结束本课,使本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情景教学,变枯燥为趣味,变负担为轻松;氛围营造,使遥远变为现实,使抽象变为形象,使高深变为浅显。只要为人师者勤于钻研,精心设计,操作得当,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真切体味到——“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 而不是背负沉重的压力和与痛苦作斗争。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
2、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3、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4、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5、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教学创意】
创意一:
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
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
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⑴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⑵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秀5篇相关文章:
★ 刷牙齿的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