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的撰写使我们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激励进步,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下面是白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学汉字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学汉字心得体会篇1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由最初的甲骨文,再到后来的行书、隶书、草书,以及现在我们所推崇的楷书,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可是随着现在的科技发展,电脑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不少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字写的好坏都已经无所谓了,只要会电脑输入,漂亮整洁的字就都有了;也有个别教师认为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学生写字好坏对成绩、升学基本没什么影响。于是,写字教学被忽视,书写能力直线下降,这样发展下去,直接影响着祖国文字的传播以及学生的自身发展。因此,加强学生规范学生书写汉字势在必行。
目前,我们发现60%的学生,对汉字的笔顺掌握不好,颠三倒四,不能规范;50%的学生书写潦草,字体难看,字迹模糊不清,难以辨认;40%的学生书写错误多,写的字不是多一笔或就是少一笔;还有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都有问题。我们在平时查作业、阅作文或网上阅题时,看到如此不堪的书写现象,非常难过。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及早抓好学生对汉字的书写。我认为汉字书写教学必须要重视,要把汉字书写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绝不能泄气。要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要让中国的汉字继续得到传承并让其发扬光大。
作为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写好字,自己首先要给学生做好榜样。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自己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粉笔字要像钢笔字一样的漂亮、美观,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看到你的字,就喜欢你的课堂;其次,要加强对学生汉字书写的监督和严格检查,定期完成书写任务。每周对楷书字帖的临摹不少于五张;还要在年级或班级开展钢笔字比赛活动,每周一班会时间进行;通过小报、黑板报等形式开展规范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倡导使用文明、规范的文字交流,让每个人都能在这种和谐的人际环境和优美的校园文化影响下产生一种规范的力量,一种内聚力,一种良好的行为风尚,达到“修己善群”的和谐境界。
总之,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汉字书写上引起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人生的起步阶段就有这个意识,能写一手好字,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都大有益处。书写规范汉字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事,只要常抓不懈,学生的书写才能得到改变,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汉字。
学汉字心得体会篇2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由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13年隆重推出的大型国家级汉字听写推广活动,也是全国第一档原创形态的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
节目邀请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在内地受的港澳台学生组成32支代表队参加,形成紧张精彩的多场次晋级比赛框架,并共计形成12期电视节目,每期节目时长90分钟。在中央电视台第10套科教频道暑期档周末黄金时间播出。
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在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是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中国符号,是中国贡献于人类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但汉字又是世界上最难书写的文字。独特的方块字形需要不断记忆,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书写能力。
现在,越来越多地人依靠键盘等输入工具书写,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机会,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如果未来几代人汉字书写能力持续普遍下降,文明传承的品质就会形成缺损。
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意义,不仅在于选拔出一个榜样式的"天才少年",更在于倡导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做起的价值观,向全社会倡导书写汉字,保护汉字的意识,倡导爱汉字、爱汉语、爱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从而建立起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承活动。
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是本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学术讲解人,在向记者引用余光中上述话语时她激动不已:"汉字不仅仅是中国人交流信息的符号,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象。
一个个汉字,就是一个个微缩的中国人。汉字听写大赛在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的同时,让汉字重回家庭、重回课堂,成就一代代不仅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国君子,真正做到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学汉字心得体会篇3
这次和小珂一起看了cctv-10科教频道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感触很深!
在这个赛制下,来自不同省市的32支队伍交叉编为8组进行预赛,结果前8名的队伍进入半决赛。前8名将举行两场半决赛,产生前两名决赛选手。所有未进入决赛的队伍中表现最好的将进行附加赛,附加赛的获胜者也将进入决赛。到现在,已经是附加赛结束了,就等着总决赛吧。
汉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载体,正确的书写是汉字传播的前提。这次汉字听写大会,唤醒了这个深藏在国人心中,却在键盘时代被遗忘的汉字情节。说实话,看到学生口述的文字,我很惭愧。我感觉自己是个文盲,我们学生太彪悍了!真的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给他们一个“牛”字!
汉字听写大会的学生小珂也很喜欢。考官把每一个字都报了之后,告诉我可以。一开始我很惊讶。他怎么能做到呢?有了他的示范,我终于不得不承认,他真的“会”了!虽然他不知道那些单词,但他已经学会了拼音。考官报了一个字,就拼出来,就是他所说的“会”。当然,尽管有这次“见面”,我还是开心的,至少我觉得小珂是在随心所欲的开心学习。
听写时,考官不仅要引用单词,还要讲解单词的意思,或者引用原文阅读句子,或者适当造句,有专家补充讲解,还有场外解说员讲解单词,让我们对单词理解更深入。汉字的魅力令人信服,这群孩子的魅力更让人着迷。孩子们的广泛参与是值得钦佩的!一边看,一边和小珂聊。总结了一下,还是要多看多练,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孩子自身的个人魅力才会最终达到!所以读书这么重要!而且由于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传承,这次听写大会真正落实了重视传承传统文化的号召,看到特别激动!
学汉字心得体会篇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线国际中文教师开展汉字教学离不开讲授汉字的笔画增减、笔形变化以及笔顺规则等横竖撇捺的故事,如何把这些故事讲得既准确又生动,让学生理解汉字、爱上汉字,是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笔画增减
如果把汉字拆开,拆分到最小单位就是笔画。笔画是构成汉字的线条,是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写字时,从落笔到提笔留下的痕迹叫一笔或一画。笔画增减,字的形态和意义随之发生变化。
有些字多了一笔、少了一笔,字形和含义就会不同,比如太阳的“太”和大小的“大”,本来的“本”和树木的“木”,笔画增减之后,表达的含义就不不同了。
通过笔画增减展开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比如,老师可以和学生讨论“日”字如果加一笔,会变成哪个字。由于答案不止一个,不同中文水平、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在“日”字的中间加一笔可以变成目光的“目”、自由的“由”、田地的“田”、甲乙的“甲”;在“日”字的上方加一笔可以变成白色的“白”;在“日”字的下方加一笔可以变成元旦的“旦”;在“日”字的左边加一笔可以变成新旧的“旧”。
类似利用笔画增减展开教学的案例还有很多。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将汉字知识点置于趣味问答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好奇心,进而调动其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笔形变化
笔形是汉字笔画的形状。关于汉字笔形的分类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可分为8类,包括点、横、竖、撇、 捺、提、折、钩。值得注意的是,笔形还有不同的变化,如点有长点、竖点等,钩有横钩、斜钩、卧钩等。
笔形不同,会构成不同的汉字。笔形就像一个婀娜多姿的舞者,以独特的组合方式“舞”出了奇妙的汉字,并随汉字的结构灵活变换出各种各样的造型。了解笔形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母语非中文的学习者对汉字结构的理解以及对汉字之美的认知。
相较于字母文字,方块汉字的笔形有自己的特点——多直线、少弧线。比如“言”“重”等,横笔、竖笔都是直线。
对国际中文教师来说,可以在书写示范等环节,启发学生对于汉字笔形特征的深层理解和感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其笔形变化意识,使汉字书写更加规范、美观。
值得注意的是,在汉字笔形教学中,还需注意其形变规律。以最常见的横笔变为提笔为例,也就是末笔为横的独体字作为组字成分,出现在合体字左边时,最后一笔横变为提。比如土地的“土”第三笔是横笔,在其作为土地的“地”的组字成分时,同样是第三笔,但横变为提。通过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汉字的左右结构,“土”作为左部件,最后一笔变为提笔,既能缩短与右部件第一笔的书写距离,也使得整体间架结构更加紧凑、匀称。
笔顺规则
笔顺是书写每个汉字时笔画的次序和方向,是人们书写汉字的经验总结。笔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笔画的走向——比如有的字是从左到右书写,有的字则是从上到下书写;二是指写字时笔画出现的先后顺序。
为了规范通行汉字的笔顺,《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由语文出版社在1997年出版。2021年,《通用规范汉字笔顺规范》正式实施,代替了1997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规定了《通用规范字表》所包含的8105个汉字的笔顺规范。该规范依据现行通用规范汉字形体,即《通用规范汉字表》的标准宋体字形,给出每个字的逐笔跟随和笔画序号式笔顺,为社会通用层面的汉字教学与研究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汉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汉字,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开展笔顺对比练习也可以增强教学趣味性。
总之,对国际中文教师来说,通过培养母语非中文的学生汉字笔形、汉字笔顺规则等意识,不仅有助于其形成良好“字感”,写出美观的方块字,还有助于其了解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
学汉字心得体会篇5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创新层出不穷,信息瞬息万变的年代,我们难免眼花缭乱。在快得心烦意乱时,不妨回头看看,我们是否遗失、漏掉了什么?
近期在中央电视台周末黄金时间热播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吸引了我的目光,感触颇深,一些以写字为基本功的中小学生对有的常用字,习惯用语不能正确书写,试问这些孩子的父母又会正确书写多少?相信有些父母还不如他们。随着电脑、手机的全方位“吞噬”,人们有事打电话、发短信、发微博,方便、快捷、根本不用纸、不用笔、不用手写、按按健全部搞定,而且还有一个好处,不用担心汉字不会写,认不清,又能摆脱手写不堪的“尴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大量的打印、印刷文本出现,虽干净、工整,但总给人生硬、呆板、程序化,没有感情,没有灵魂的感觉。我们早年写信常说“见字如面”,说明写的汉字是一个人的载体,代表本人,字写的清新隽永或浑厚圆润抑或龙飞凤舞,不管何种字体,字里行间都包含本人待人的态度。
现代优秀通讯工具的大量使用,虽然让撰写文章、与人交流都变得更加快捷,但文字录入形式的变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带给汉字本身意蕴的湮灭,也养成了人们的懒惰和依赖的坏习惯。中国的方块汉字是世界上最具东方神韵、意境最深远的字体。当评委们将某个字的构成、来历解析道来时,我们便意识到,这一笔一划不仅是用于交流和记载的符号体系,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我国的汉字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甲骨文到金、隶、篆、楷、行,再从繁体到简体,一路走来,五千多年的光辉灿烂史,没有理由不珍惜。
看看我们古代的一些书法大家:王羲之、颜真卿、虞世南……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在书写、研究汉字的精髓。元朝有个书法家叫康里子山,蒙古族人,他为了练好字,从小给自己规定,每天早晨必须写完一千个字才能吃饭。几十年过去了,子山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终于成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家。这些书法大家留给后人的墨宝在现在的名山大川、楼台亭阁中可见一斑。
记得去过一个历史文化古城河北正定县,光塔寺就有七座,历史名人手迹、碑刻比比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元寺,里面有一个唐代的巨型石碑,碑座是一个叫“赑屃”的大兽,碑身是一个残存的断碑,碑文的内容虽不明确,但碑文的刻字让不懂书法的外行都叹为观止,字字苍劲有力、饱满,历经唐代千年,“容颜”不变。
我们有责任继承发扬中国的汉字,热爱汉字,就是热爱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主动承担起来的历史使命。虽然在信息时代,几乎所有社会生活都要通过电脑和手机终端来完成,但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多读书,多记笔记,感受笔在纸上飞驰,字在笔尖流淌的惬意!
学汉字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