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撰写心得,我们能够从失败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通过交流心得,我们能够相互启发,激发更多的创造力,白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戏曲的心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戏曲的心得篇1
剧之所以被誉为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还被称为是“国粹”,我想原因应该就在眼前的戏曲表演中。充满缤纷色泽的服装,浓重的中国气息,一位位迈着京剧步伐的演员们登场了。一个甩袖犹如一道和煦的春风,将京剧气息纷撒至剧院的各个角落;一个迈步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般的掉入了京剧的大殿;一个眼神让大家把吸引力纷纷投向了他们,在他们的身上真正看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乏味,而是令人沉醉于此。同学们的目光紧盯着舞台上的演员们,没有摇头,没有做别的什么,只有注视,眼中充满着赞叹的神色,好美啊!原来京剧也可以演绎的这样脱俗富有虚实的色彩。
乌黑的环境中,皎洁的月光下,“咕咕……咕咕……”猫头鹰在啼叫着,是什么让它紧张起来了?是什么让黑暗的使者警惕着!啊,有一场打斗,悄无声息的来临了。武生伸出了他的手,勘探着前方的道路,紧皱着的眉头,表现着他的焦急与愤怒。依然伸了伸头,苦苦地寻睨着,他在哪里,我要杀的人躲在哪了!一蹦,愤怒的神色溢于言表。啊,拿命来!探着手,伸着头,咦,就在此时,旁边是个人!这不就是……我要抓的人吗?砰砰乓乓,开打了。演员们的扎实功底顿时显现了出来,恩,没有语言的修饰,只通过两名演员虚拟的表演各种武斗招式,把“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三岔口》登场了。
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纳。汗水的背后除了努力,便是坚持。演员们的唱、念、做、打没有一样不是信手捏来的。是的,在我们看来的十分普通的一个动作,他们为了做到精益求精,也无不让我们由衷的赞叹、敬佩。掌声犹如阵阵波涛,席卷了整个剧场,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我们为他们呐喊,为他们的精神而祝福,演员们脸上的微笑,折现了他们内心的喜悦,沐浴在赞美声中,多年里来的艰苦锻炼也变得不值得一提了。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相信中国的京剧必会闪耀出他璀璨的光芒。
戏曲的心得篇2
夜深了每个人都已经进入了梦乡,然而我一个人独自坐在电脑前看着霸王别姬。这部剧看起来是一部和很老的剧,拍摄也不是很高清。但它莫名中戳中了我很多泪点。一直哽咽着,含着泪水看完这部电影。
?霸王别姬》是由张国荣,张丰毅,巩俐这三位明星主演的。是第一部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内地电影。此境界可表演的可歌可叹。
程蝶衣和段小楼是从小在戏班子里面认识的。蝶衣是妓女的孩子,长了一张秀气的脸蛋,就像女孩儿一般。在戏班子里的训练是非常严格的,他们的训练已经超出了人可承受的地步。记得一个孩子受不了此折磨,上吊而死。蝶衣为了一句我本是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在蝶衣的心里他与戏已经结尾一体,一直在说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为此他挨了不少打。这个时候我感受到了一个人对于自己所爱兴趣如此痴迷,该是多么敬业啊!但在他为公公表演后,被那变态的公公拉去糟蹋。这让我的心沉淀了,感觉到那个时候真的是黑暗呀!看到了蝶衣眼中的恐慌,但他无法挣脱。自从段小楼和程蝶衣的霸王别姬京剧火了以后,他俩真正的成了他们心中的角儿。而段小楼不知道的是,这么多年来,程蝶衣爱上了他,这是多么痴醉的同性恋啊!可段小楼是个直男,根本不懂,娶了妓女出生的菊仙。那个时候看到程蝶衣内心的复杂,我哭了,程蝶衣也哭了,他成为了别人的所谓红颜。自此开始沉迷于鸦片。一天天活的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日本人进城了,霸王别姬依然在唱。蝶衣为了段小楼为日本人唱戏。但他并不后悔,因为,在他认为,日本的那个将领是懂京剧的,他并不是卖过,他只是为了京剧文化。正是如此,发生了那幕,--期间,段小楼告发程蝶衣卖国,而蝶衣忍无可忍说出了菊仙的妓女身份。最后的最后菊仙上吊自杀了。一切就这么完了,让人不知道该怎么说,应该说是--的不是,还是说人性的自私。自此多年以后他俩以一场霸王别姬告终,蝶衣拿剑自杀。一切就这么完了。
泪水哗哗的流的,叹的是电影的剧情过去感人,但悟的是,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的内心,让人难以揣测。我为自己生活在新中国感到庆幸,也为那些活在黑暗社会的人感到悲哀。只希望一切都恢复平静。
戏曲的心得篇3
一旦失去文化记忆,我们便难以找到回家的路。
闲暇时提出皮影上上油,哼一段唱词,是75岁的淮派皮影戏艺人任其安最大的享受,但这种享受往往会悲从中来……
淮派皮影戏源自100多年前,传到任其安已是第七代。“几十年前,一开唱周围几亩地里就站满了人,上千老乡将戏台团团围住。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骑车串场子是常态。”如今,每每念及今日境遇,,他痛心不已,“淮派皮影,只剩这一个戏班!”
由于学戏苦收入又少,想从事戏曲行业的新人也越来越少。xx的大锣戏也同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大锣戏是x市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其起源的准确年代暂无文字可考。据老艺人代代传说,始于唐朝,在宫中演唱。一开始称眷戏,随着戏曲发展,由丝竹伴奏又增加了锣鼓打击乐器,又叫眷锣戏,以后逐渐推向民间。因为该剧种稀少,有的山锣戏、眷锣戏先后都被当地剧种同化了。
大锣戏因为源自宫廷,又流传到汉族民间,可以说它综合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方面的特色。
在全国、在x诸多剧种中,在冀鲁豫边区这一带戏曲密集之乡的环境下,大锣戏能长期保留下来,并代代传承几百年,没有独特的戏曲特长,是很难遗存的。
来自文化部门的权威数据显示,1959年我国尚有368个剧种,目前只剩下286个,相当于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全国有74个剧种只剩一个职业剧团或戏班,处于几近消失的边缘。
在民间艺术一点点消亡的今天,厚重的戏曲文化也逐渐淡出视野。在x成立的首家戏曲声音博物馆,馆内不仅收藏了一些与戏曲相关的老物件,还收录了300多位民间老艺人的8000余段原声唱腔,通过声相、影音等方式呈现于世,将广博的戏曲资源留存下来。
1948年,打从x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大众广播室成立之时,他们就为这些声音建构了艺术宝库,保存了这些艺术家们在各个时期的美妙声音,其中包括上个时期三四十年代,x百代、胜利唱片公司为陈素真、赵义庭、常香玉、刘朝福等灌制的豫剧第一批唱片。
近几年,x人民广播电台的文娱广播的同志们,利用业余时间,历时5年,驱车遍及豫、鲁、苏、皖、鄂、冀、陕、甘等省份,跨市串县,甚至深入到乡镇,走访了百余位分散在各地的豫籍名老艺人,录制下他们的声音资料。有些老艺人,在刚刚留下音响资料后不久,便溘然仙逝,这些资料的珍贵性由此可见一斑。
当我们走进这座宝库,聆听到他们的演唱时,一股鲜活、清新的感觉扑面而至,那是一种天籁般的听觉享受,我们能从中寻窥到生衍在黄河两岸边的那个族群的种种人文信息,以及一种历史感、沧桑感、厚重感,收获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愉悦与惊喜,并能隐约触摸到我们整个x地方戏演化进程的脉动。
戏曲的心得篇4
分两三次,终于把《霸王别姬》看完了,电影很长,内容也很多,跨越了四五个历史大事件。
小时候的程蝶衣很悲惨,吃了非常多的苦,小尼姑年方二八,却被师父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这句话总被他背成了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终于在一次重要的堂会时,小豆子在师哥狠下心来的教训之后流着泪念对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从此,便踏上了霸王别姬的一生之戏。
程蝶衣入戏成疯魔,段小楼半戏半生活,历经清代末期、抗日战争、民国、抗战胜利,乃至后来的--,最终以悲剧告终。从开始看到小豆子的手被他妈妈狠心用刀子割掉的那一瞬间,心都不知该如何跳动了,只觉得那一声啼叫让我欲哭无泪,痛心万分。接着便是被师父一次次地打骂,逃跑,再到坚定要成为角儿。那万人空巷的场面,在如今也是非常罕见的,可是那戏剧就有这样的魅力,无论穷人富人都争着抢着要去看。自问不喜欢戏剧的那种唱腔,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并不讨厌京剧,反而觉得别有一番韵味,确实是国粹。可同时也在感慨着,旧时唱戏上台的那种艰辛,又有多少人能承受呢?现如今的京剧,又能保留多少精华呢?
很少有这样的电影可以触动人的心灵,至少,到现在为止,我的脑海里浮现的依然是程蝶衣那哀怨妩媚的眼神,还有小楼最后看着他的师弟自刎在他面前的眼神,还有那神情,一切都难以言喻。过去了那么多年,这部电影依然是中国电影界的传奇,它的辉煌注定永留。那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整部电影,所有人物都是那样鲜明生动,让你无法挑剔,这样的电影,又怎能不被称作经典呢?感慨,依然是感慨吧,哥哥的一生,也像程蝶衣那般,始终未变。尽管外界的所有都变了,可是他依然不会改变自我,最终因抑郁而选择了结终身。他也有最爱的人,但是却无法承受这浑浊的世界,也许,死对于他是一种最好的解脱。我想,这也是为何至今仍然没有人可以超越他,他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原因。
戏曲的心得篇5
20xx年5月17日,作为聂慧娟名师工作室的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的我有幸聆听了新华区戏曲进校园的观摩课,这对于出生于曲剧之乡、喜欢听河南戏曲的我来说,真的是欣喜万分!这一整天的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真可谓感慨良多!收获颇丰啊!。
上午第一节聆听的是朱倩倩老师的《我们的国粹---京剧》,这对于我这个河南戏迷来说,可谓惊喜和好奇,因为我对京剧一窍不通,平日里听的很少,而朱倩倩老师的这节课不仅使我对京剧有所了解,也激发了我想学京剧的浓厚兴趣。我发现朱老师在教授京剧时,巧妙的紧紧抓住一个小点的发掘,深入浅出,把课堂讲得有滋有味,并且让学生易于理解。课堂上,朱老师擅长运用各种精彩的视频资料代替老师的喋喋不休,让孩子们更直观更清晰的了解京剧四大行当,尤其生和旦的表演视频,经典又震撼,孩子们的反响也很热烈,这比老师纯粹的讲解更有力。讲完四大行当后,着重欣赏学习了《卖水》的一个片段,让孩子们学习“念白”,这个设计相当巧妙,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戏曲几乎没有认知,学习唱腔还有点为之过早,但让孩子们用“小猫咪”的声音模仿旦角的“念白”及动作,效果很好,孩子们也表现得出色,课堂氛围很好。这个设计给了我很大启发:音乐老师要善于发现一个点来引申作为教学内容,切忌假大空,满堂灌,而到最后孩子们不但什么都记不住,对音乐知识也没有了兴趣。
第二节课是赵阳老师的《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这个教学我很感兴趣,因为我平日里也爱听爱唱这一越调名家名段,只是具体到教学实践中,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教授孩子们。听完赵老师的讲授,令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赵老师很巧妙的用《三国演义》的知识导入新课,然后用河南方言来讲解这段故事,首先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方言和本节课紧紧相连,切合。导入之后,赵老师没有放音频视频让孩子们欣赏,而是自己直接跟着伴奏演唱,这让在场听课的学生及老师都对赵老师精彩的演唱叹为观止!赵老师整节课也只是挑选了四句经典唱词来教唱,他在每句唱词该停顿的地方都做了标记,让孩子们一目了然,很容易就做到有强弱有停顿。赵老师这节课的亮点是采用了口传心授和钢琴伴奏相结合的戏曲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学起来更容易更有趣更准确,
第三节,韩群老师先给前面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系统的评析,又给我们讲了《中小学戏曲教学有效性》,让我们对戏曲教学有个宏观的认识,首先明确是什么,教什么,怎样教,尤其最后的怎样教,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韩老师用了三个课例给我们直接讲解《我们的国粹——京剧》和《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都属戏曲教学,那么就要求我们做戏曲功课,从某个点切入讲解,而《游子吟》属于古诗词歌曲,需要我们了解古典文化,并切忌不要随便更改歌词破坏意境。另外韩老师告诉我们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堂以感知为主,三四年级体验为主,五六年级有了知识储备,可以表现。
下午第一节是韩群老师的戏曲教学《小猫钓鱼》,这节课的教授简直教科书般。刚上课,韩老师就打着简板有节奏的问孩子们“同学们,猜猜看,这个乐器叫什么?”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以此引申介绍河南坠子,然后让孩子们欣赏原创坠子《小猫钓鱼》,课件也做得清晰有趣,孩子们全程专注认真,中间几个“鱼”的唱法教授更是生动活泼,孩子们学得又快又好。还有一板一眼的唱词节奏学习,韩老师巧妙的用简板“夹嘴”来引导孩子们学习正确节奏,学会正确的休止符演奏。总之,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之处都彰显着一名优秀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让我无比敬佩和折服。
下午第二节,特邀平顶山市艺术中心的主任崔凯老师为我们开展了《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之美丽邂逅》讲座,大家都被崔老师深厚的文学知识和扎实的音乐功底及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所折服,每个人都听得入迷极了。这个讲座给我的感受就是一名音乐教师不仅仅需要较强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让学生喜爱的具有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音乐老师。
这短短一天的培训学习,令我收获颇丰!真心感谢聂老师名师工作室的精心安排和组织,让我有这样珍贵而难得的学习机会。作为一名无比热爱音乐,但缺乏教学经验的音乐教师,在以后的教过程中,我定将一如既往地不懈努力,与优秀同行,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戏曲的心得篇6
在戏曲艺术的海洋中遨游,一次次感受不同的韵味与启示。
我曾在一个晴朗的午后,坐在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剧院里,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戏曲表演。随着锣鼓声的节奏,舞台上的演员们以细腻的演技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将一段古老的传说生动地呈现出来。我被他们的投入与专注深深吸引,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激情与渴望。
戏曲的魅力在于它包含的丰富元素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唱、做、跳到打斗、音乐、对白,每一部分都充满了艺术和技巧的挑战。同时,戏曲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如忠诚、勇敢、智慧等核心价值观。这些元素在戏曲中交织,使故事和人物更加立体,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和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我被戏曲的深度和独特性深深吸引。无论是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还是揭示人性、善恶的寓言,戏曲都在以独特的方式揭示着生活的真谛。每当我看到舞台上的人物和情节,我会忍不住思考这些故事对现实生活的映射,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念。
在观看戏曲的过程中,我被演员们的投入和观众的热情所感染。每一次掌声、每一次笑声,都是观众对戏曲的赞赏和认可。我感到自己与这个集体紧密相连,共同享受着这份艺术带来的快乐。
戏曲让我体验到生活的多样性和艺术的丰富性。它让我看到了人类的情感和经历,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深感戏曲是一种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的艺术形式,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更是一种人生的启示和智慧。
我愿意将这份体验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体验到戏曲的魅力。我愿意以戏曲为媒介,将人们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喜悦和感动。我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戏曲的智慧去影响和我的家人和朋友,让他们也能从中获得启示和快乐。
最后,我想说的是,戏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和欣赏。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都能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让我们共同走进戏曲的世界,感受它带来的美好和感动,一起将这份艺术的热情传承下去。
戏曲的心得篇7
近年来,很多人认为作为国粹的戏曲艺术在时代大潮中逐渐丧失了生命力,并且现在的青少年已经逐渐疏远了这些艺术,戏曲与年青一代的代沟或成为青少年与优秀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缩影。
事实上,戏曲离孩子并不远,从动画片《大闹天宫》到《天书奇谭》,都包含着戏曲元素,而今所谓的与之疏离,只是他们没有在完整意义上认识戏曲,才出现了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忽视。而戏曲文化也应在传播中紧跟时代,以逐渐消除其与年轻人之间的代沟。
戏曲曾被人看作过于高雅、不接地气,难以融入新时代的现实生活。事实上,戏曲进校园的探索证明,传统戏曲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角色。传统戏曲要赢得观众,必须结合现代观众的兴趣点,把握时代性。把原本被束之高阁的“老玩意儿”——戏曲引入校园,能弥补媒介传播时代的“新”人群与戏曲传授传播“旧”模式之间的陌生与隔阂,让戏曲从校园走向大众视野,从校园范式教学走向戏曲舞台。如此,戏曲进校园才更具普遍意义。
实践表明,戏曲并非不时尚,而是需要新土壤。无论戏曲进校园是遵守传统的“供奉型”戏曲,抑或追求市场的“供应型”戏曲,两种形态的校园传播都发挥其独特性,给年青一代爱上国粹的机会,发现戏曲的美、欣赏戏曲的美、传承戏曲的美、展现戏曲的美。“戏曲进校园”需要更多的戏曲家审时度势,按照艺术发展的逻辑和规律,适当地加入新的时尚元素,挖掘戏曲剧种选材、文化价值内涵、传播方法创新,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学习戏曲文化,并融入生活,形成惠及大众的戏曲审美风尚,赢回流失的观众。
进校园的戏曲可以用丰富的实践形式,以把握时代性,让青年学生迷上戏曲,可以通过开展兴趣班先启蒙,如昆山、闽南地区等地举办的融入当地文化的地方剧种戏曲兴趣班,x的把“梨园”融入校园,x的“国戏杯”戏曲小票友大赛,x宝安区的搭建平台开发戏曲功能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戏曲进校园”的艺术实践无论在舞台上以“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呈现综合艺术之美,还是在历史、民族、文学背景下传达文化诉求,都以实际行动紧跟时代,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价值观需求高度融合,给予下一代精神文化之养分。“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当戏曲融入时代大潮,融入人们的现代文化生活,就更容易让学生感受戏曲之美,温润其心灵,启迪其灵感,淬炼其品质。
戏曲,中国的文化源泉,却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戏曲,从前满大街的戏迷,现在已后继无人,从前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一问三不知;从前的刀嗑话题,现在已无人问津。这一切都在诉说一个残酷的现实——戏曲将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戏曲这一个庞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观点:戏曲的衰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时代在发展变化,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样,过时了,不流行了,自然就会被淘汰。它虽然是中国的艺术瑰宝,但有一点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种供人们娱乐的工具,如果有比戏曲更好的娱乐工具,人们自然会向往着好的。大自然有着一个法则——弱肉强食,也就是说如果戏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新娱乐工具,那戏曲被淘汰将会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大自然还有一个法则——适者生存。戏曲作为古典文化,如果一直因循守旧在那个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话,迎来的是会消失。
想到这儿,我不禁多了几分担心,戏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试想,一个民族若没有了信仰,那岂不是一团乱麻。于是,我又想到了一个拯救戏曲的观点:戏曲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场面小,表演的方式单一,而且在人们印象中是一成不变的,似乎从未发生改变。所以,第一,在戏曲内涵不变的条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让戏曲是多样化的,变化的,这样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第二,在剧情不变的条件下,场面要变,要一改以往秀气的风格,几个人当千军万马?不,至少要上百个,这样才热闹,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有亲和感;第三,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表演的方式要变,可以将戏曲的故事起源拍成电影、电视剧、卡通片或是动画片,例如《梅兰芳》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开端;第四,政府可以请些明星来唱戏、表演,这样,我相信戏曲将不再孤单。
戏曲的心得7篇相关文章:
★ 听培训的心得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