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读后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读后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复杂与简单,白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阅读及读后感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阅读及读后感篇1
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过霍金与《时间简史》这两个名字,当时只是好奇;再大些的时候,一次课本上出现了身患异症的霍金与死神一次次的搏斗故事,当时只是敬仰;时隔四五年,有一次在参考书中看到《时间简史》这个名字,意识驱动我一定要看看。趁着期末考试刚一结束,就一人匆匆忙忙感到新华书店,找了半天还询问了图书管理员才与这本书见面。
我欢乐的拿着这部精装版的《时间简史》回到了家。既然书名叫做《时间简史》,那么书中所写的一切自然是和时间有关的了。为了讲明时间,作者从宇宙开始写起,而后说到空间,而后又说到黑洞,而后再说到虫洞,最后才得到了结论。书中的语言都充满了知识性与专业性,让我感到懵懵懂懂的。时间与空间,在我看来根本是风牛马不相即是两回事,而书中将时间与空间联系在一起。
然而,从任何方向看,宇宙都是一样的。宇宙是无限的,因为他是无限的,所以画任何一条线都可以认为是中线,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是宇宙的中心,也都可以认为是宇宙的边缘。
空间和时间是一个整体,有空间的地方就有时间,有时间的地方就有空间。那么宇宙在膨胀,时间就在延续,宇宙一旦停止膨胀,时间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时间和空间只能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的夹角只能是零。因为它们在大爆炸之前交与一个奇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品行。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整体意味着它们不可能单独存在。这样,必然的结论是:空间和时间是连续的,那么它们有速度吗?因为空间有速度,所以时间必然存在一个速度,即空间膨胀的速度等于时间的速度。
那么时间的速度(宇宙膨胀的速度)与光速相比呢?如果时间的速度>光速,我们认为是超光速。而超光速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的速度等价于时间的速度,我们是无法看到光的。如果时间的速度=光速,或许这种更为大多数人认同。而如果时间的速度<光速,又有个问题,是时间速度一开始就低于光速还是后来慢慢低于光速的?
这本书中还讲到了关于时间扭曲与曲线的问题。我对黑洞很感兴趣,以前也专门看过关于黑洞的一些资料片。据我了解的,黑洞是一种物质,它的密度要比其他物质远远大的多。在初中学关于物质密度时了解到:密度最小的是宇宙空间的物质,而最大的就是黑洞了。因为黑洞的体积不足一个乒乓球大,而质量却是太阳的几万倍。它的力量足以使时间扭曲,光线无法逃脱它的魔掌。有科学家指出,广大的宇宙空间中存在上万个黑洞,而且在不停的运动中。假设在太阳附近出现一个黑洞,那么整个太阳将在3——4分钟内被撕成碎片。初看还不懂为什么要用“撕”这个动词,而在看了模拟影片后,我感触到了黑洞那种残暴的手段……
我只是一个刚刚上高一的学生,出于多次与霍金、《时间简史》的巧遇,才看了这本经典巨著。有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越看到后来出现的问题越多,有越多的事情想不通,或许我学的知识还太浅薄,但我相信随着我的不断成长,我会完全看懂这部书的!
阅读及读后感篇2
细品青春的美酒,拨动青春的音弦,聆听青春的声音,绽放出属于自己最美丽的青春之花;寻找到属于自己最绚丽的色彩;演绎出自己最棒的青春人生!
近期,我读了杨沫所著的《青春之歌》,颇有感触,随笔记录下来。
他描写了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
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林道静生活中的一息息波澜在我的心中翻滚着,久久不能平息。
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
这部作品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崛起和分化。
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来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战斗激情的动人小说,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斗图景,描写了一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为打碎黑暗的旧世界而与反动阶级进行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的感人故事。
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
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段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场艰苦的磨练和改造过程。
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
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搞性格。
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
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
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人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参加农民抢麦斗争,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太短促了,也正是因为他的短促方才显得他弥足珍贵。
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的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憧憬向往。
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可能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
阅读《青春之歌》,使我的精神世界受到了一次洗礼,点燃了我的青春激情。
在当代,我们年青一代虽无法像林道静那样去从事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但我们却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
古语云:“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
阅读及读后感篇3
?阅读的力量》这是一本由枯燥数据和生动结论相结合的书。作者极力想证明的是自由阅读(free·voluntary·reading,简称fvr)的重要性。fvr就是无压力阅读,为了兴趣而阅读,不需要写读书报告,不必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也不用为每个生字查字典。fvr不仅仅对学习母语有帮助,也是让外语能力登峰造极的方法。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相比,“阅读是唯一的办法,唯一能同时使人乐于阅读,培养写作风格,建立足够词汇,增进语法能力,以及正确拼写的方法”。
?阅读的力量》中提到,直接教学是两种程序的组合:技能培养——刻意学习一种规则、词义或拼写,然后让这个规则变成一种“自动化”的输出过程;纠正错误——当错误被改正时,老师就希望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对规则、词义或拼写的知识都应该被改正过来。这不正是我在过去词语听写这一环节所采用的方法并期望得到的结果吗?尔后,读了克拉生例举的许多反对直接教学的事例后,我才终于明白,学生在听写环节的“糟糕表现”是因为我的愚蠢,而非他们态度不认真。
“传统的语文教学仅是测验,而这种测验方式只能让在书香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顺利通过,而那些不幸生长在图书资源不足的环境中的孩子则会失败。”细细一想,不就是这样吗?那些在听写中每次能拿全分的学生态度确实认真,然而他们花在记忆词语的时间却明显比其他人少,而这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显然比其他人多得多。曾记得我以往教过学生的一件事,班级里语文成绩最好的一位同学,肯定不是学习最认真刻苦的,但却一定是班里阅读最多的一位学生。另有一名学生,曾经因为听写不出,单独就一篇课文中的词语准备了近二十分钟,最后听写时也没有全部正确。而他,平时是最讨厌读书的,每周两次的读书笔记,也总是想方设法与我讨价还价,要换成写随笔。其实,他所谓的随笔也就是生活流水账。但我想,写总比不写好,因而也只能这么为此了。
阅读及读后感篇4
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感觉就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怎样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视野。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你会投入心思去不断思考,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说实话,最初是好奇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但是看过这本书后,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意识到了自己很多不足之处。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良师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就是一个陌生人,他包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去打开一本书时,才开启了你与良师的交流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这本书关于阅读者的看法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代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了一些分类,仍具有科学性,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适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电子书、网络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间阅读是为了放松或者打发时间,但我们还是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去面对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心血结晶,人生历练,更是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当你翻开书的那一刻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涉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能力和理解力。真诚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而随便的,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它也是一种哲学。
阅读及读后感篇5
早晨,一缕阳光透过窗纱,悄然地落在书桌上,安静弥漫在这个房间中。我则在静静地看着描写了中华儿女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长篇小说——《红岩》。合上书,闭上眼睛。一幕幕中华儿女为保卫祖国,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祖国的画面如幻灯片般呈现在脑海中……
红岩描写的是重庆解放前夕的地下斗争,以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
江姐誓死不向敌人屈服的精神让我敬佩;罗广斌奋斗终身的理想和信念;杨益言在炮火纷飞的岁月中不惧困难;佩服李青林的正气凛然……种种事例,难道不足以我们一一学习吗?我的回答至始至终只有一个:值得!…
作者罗文斌、杨益言用一段段精致的文字把一幕幕场景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一个个微小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江姐惨受国民的党的各种酷刑,那一个个刻苦铭心的刑法,令人望而生畏。而江姐确意志坚定,与众不同。面对酷刑,老虎凳……她不畏缩,而是挺身而出。国民的党甚至将竹签钉入她的十指时,她也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一根根细细的竹签扎进江姐的手指内,我看到顷刻间血液喷发,血肉的撕裂。看着看着,我泪眼朦胧,仿佛身临其境。江姐还说过:“严刑拷打,那是大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江姐的所作所为,难道不足以来回品味吗?
你知道中国为何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国吗?你知道祖国为何如此美丽吗?那是因为革命战士用鲜血重新筑起一个灿烂辉煌的太阳!
阅读及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
★ 寓言阅读心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