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学反思的写作,很多人都可以记录下教学中的成绩,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更全面地审视以往的教学活动,以下是白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水与生命教学反思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水与生命教学反思篇1
1、在教学中,对中心的理解始终蕴涵在课堂教学的始终,但是在最后的解题“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指什么,是什么架起了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时候,显得很粗糙。因此我想,如果在这个问题“那涓涓流出的只是台湾青年5%的骨髓吗?”的处理中,可以挖得更深一些,花的时间可以更多一些,把李博士、海峡两岸医护人员对的爱心都理解得更透彻一些……那在最后的解题中就水到渠成了。
2、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一词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虽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寻找骨髓的艰难,急迫与曲折。但没有点出这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更忽视了这个词的用法。有老师在点评中说到:老师在文本中发现“金子”,告诉学生这是好东西,更应该把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会应用它,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3、我还想在最后添加一份想象写话,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小钱对台湾青年、对李博士等人的感激:
说不尽,那份感??
我,
(一个刚满18岁的杭州青年,)
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任阳光普照,桂花飘香,
也无法(尽情绽放)。
因为──(白血病)。
你,
(素昧平生的台湾青年),
在罕见的大地震的余震中,
不顾(对生死未卜的家人的牵挂),
不顾(自身的安危),
让那骨髓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为了海峡彼岸的(那个充满期待的生命)。
感谢你呀,
(可爱的)青年,
是你的(爱心)架起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给了我(生的希望──骨髓)。
让我的生命之花(在融融阳光中绽放)。
感谢你们呀,
(可敬的)李博士、海峡两岸医护人员,
是你们的(爱心)架起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让我重燃(生命的的火焰),
可以(在金秋八月享受桂花飘香)。
千言万语说不尽(我心中的这份感激)。
让风中的桂花香带去我的祝福:
(好人一生平安!)
设计这道题,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按常规的教学,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流于苍白,情感会流于肤浅。而让学生一起来完成这份以诗形式表达的感激,可以让优美的诗的语言牵引出学生情感的自然流淌,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得到提升;让学生一起来完成这份叙事诗,可以让学生学习用简练的语言重叙这个故事的同时,使心中的感悟得到升华。
水与生命教学反思篇2
本周四,我讲授了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一课,由于备课时间仓促,情急之下,我临时上网搜集了作者的生平简介、图片、及课文中需要学生理解的几个重点问题并上传至多媒体,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铃声走进教室。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探究问题、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进行,结果发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对于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可言,一节课下来几乎是在听我的“独角戏”,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更不要提什么学生的创新了。于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整节课犹如一潭死水?
中午,我及时上网浏览了几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避免另一个班级重重蹈覆辙。读着别人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我开始反思今天这节课的失败之处:缺少教师的情感投入,缺少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又怎能激发学生用心去学习,去感悟,从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所感动?我马上重新备课,修改课件。
下午第一节课我胸有成竹地走进另一个班级。课前,我让学生两人一组做了“瞎子猜字”的游戏,在总结猜中人数寥寥无几的情况下,我因势利导转入主题:一个健康的人暂时失去视觉来认识一个汉字都这样困难,更何况一个聋哑盲女孩来认识整个世界。对她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但要有所成就,那简直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这个奇迹,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全班同学共同解决。接着我便提出自己的疑惑要求学生帮忙解决,他们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忙得不易乐乎。在品味语言环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句子进行交流,同时被海伦·凯勒的坚毅、
顽强所打动,许多同学在畅谈感受时表示要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勇敢地面对挫折,成就一番事业。
从两节课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另外,也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心灵深处这种需要更强烈。
水与生命教学反思篇3
?生命 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重点课文。本文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的 普通的飞蛾、瓜子、心跳三件事的细致刻画,通过强烈的“生命 生命”的呼唤,以小见大,让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的力量,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上完以后本人有以下思考:
1.一“句”通篇。一“读”到底,读感悟。
教案中,我紧紧抓住“生命 生命”这一发自作者内心的肺腑之言设计教学,每一个自然段都紧扣这一句话设计教学步骤,每一个自然段都是对这一句话丰富内涵的提炼和升华。
2.联系作者,巧设悬念,开放教学。
本文字里行间无不涌动着作者杏林子的生命感悟,本文就是其生命的宣言。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作者资源,联系作者坎坷的生平,巧设悬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3.恰当拓展,创作诗歌,巧妙升华。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使用教材”这一程度上,而要敢于拓展教材、超越教材。这既是对文章中心点的提炼、再升华,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新颖、扎实、生动的语文训练,近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修养!
4.疑惑和反思
尽管小学中力求处处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但感觉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仍有“牵线”的痕迹。这都有待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再实践、再反思、再改进。
水与生命教学反思篇4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教学反思《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体既是本单元的逻辑起点,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通过本框的学习,希望学生真正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本节课的设计思路:通过板块一“感生命之美”,引导学生体会身边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寻找美的`眼睛;通过板块二“塑生命之殇”,引导学生理解人是万物之灵长,但并不高于生命,人和其他生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这是人类的责任与义务。通过板块三“践生命和谐”,引导学生静心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应该如何实践?本节课亮点在于:第一,本节课的线索为发现“第二个地球开普勒-452b”贯穿整节课始终。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第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品德课有效地结合,设计了“诗词与生命”,学生从中体会出了生命之美。第三,素材选择准确,选择“一只吸管与海龟”的视频,带给学生强大的视觉冲击,视频之后,用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生命的践踏,进一步引导学生关爱和呵护生命的历史使命。第四,通过设计“人类是不是大自然的保护者”辩论题目,引发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通过有效地辩论,学生进行深行深刻的思考,达成共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第五,因为整体的教学设计比较流畅,从而引发了学生深入的思考,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学生的表现尤为突出。本课的不足:第一,在培养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学生应该落实在行动上,但因时间没有把控好,所以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导行”时间,最后一个环节“践生命和谐”的活动没有实施到位。第二,教师的语言不够严谨,课堂语言应该做到“惜字如金”。
水与生命教学反思篇5
一、我对作品的理解
?生命生命》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一篇精短美文,表达了她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索和决心与命运奋力抗争的坚定信念。我们都知道,杏林子从12岁起就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病完全无药可治,发病时手脚肿痛行动不便,患者等于被宣判了漫长的死刑。我们可以想象杏林子身心饱受的病痛煎熬。“我不知像我那样既没有念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么用?我活着到底是干什么?仅仅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吗?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永远做一个废人吗?”——这是杏林子曾经最真实的想法。如果这样的命运落到我们任何一个人头上,冒出这样的想法,都是自然的事情。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便是极好的证明。
然而,杏林子在一番极痛苦的挣扎之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一个人无论地位高低,无论身份贵贱,无论身体健康与否,都可以体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领悟!因此,杏林子在信念的指引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取得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项项辉煌!杏林子的人生令我们每个人肃然起敬!
在《生命生命》一文中,开篇就摆出了作者自己长期以来思索的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其实,这就是作者在思考:我的生命意义究竟何在?我为什么活着?我这病残的身躯存活在这世上有什么意义?……也许是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特别敏感吧!世间的万事万物总会引起作者的无限联想。在“我”手中奋力挣扎的飞蛾,砖缝中的瓜苗,这些弱小的生命对生命的渴求和所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令“我”震惊、让“我”震撼!在我看来,飞蛾、瓜苗,就是作者自己生命的投影,也许,杏林子就是这么想的:“我”的生命不就是像飞蛾、瓜苗一样卑微、一样脆弱、一样短暂吗?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到自己强有力的心跳,幡然领悟:“我”虽然病痛缠身,但是“我”与常人没有区别!最后在结尾表明自己的坚定决心:决不让生命白白流失,一定要让自己活得光彩有力!自此,一篇美文浑然天成!
二、我对教学的设想
接到上课的工作,我对教学产生了如下几个想法:一是就文本的.理解而言,学生达到怎样的程度为宜?二是就语文而言,本课的训练价值何在?也就是说,我应该拿它来培养学生哪几个方面的能力?三是就教学方法而言,如果摒弃传统的串问串答模式,还能做出什么突破?
基于以上思考,我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在文本内容理解方面,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认识到生命的可贵、顽强和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即可;第二,在本课的训练价值方面,我觉得应该着重体现对学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上;第三,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我主张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有趣有益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增长本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少提问,少灌输,应该多激励,多引导,多点拨,保证让学生学得积极,学有所获。
水与生命教学反思篇6
李雪莹老师为我们撩开了第一课时的面纱,那么第二课时又该怎样呈现在学生面前,怎样上才能使第二课时更具有实效呢?为此,我想通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来探寻第二课时的佳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单元组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
一、抓住“静静地”,体会不平静,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读写结合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时,我及时地播放了19xx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资料,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线图,体会他无私奉献,急人之所急得医德高尚医德。
四、不足
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比如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水与生命教学反思篇7
?平分生命》是本单元“亲情”主题的最后一篇文章。《礼物》使学生通过亲人送给自己的礼物,感悟亲人对自己的爱与期盼;《奶奶最喜欢的铃儿》使学生感悟到亲情是亲人间情感互动的过程,要学会用行动去关爱亲人;《平分生命》这篇外国文学作品,则告诉人们亲情是一种责任,要像文中的小哥哥一样,甘愿为亲人无私奉献。
学习《平分生命》这篇课文的要求是读懂课文,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讲完《平分生命》这篇课文后,我有很多的思考。学生学习的情感是积极的、主动的。在“阅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思维角度多样,能够在读书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主体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从感情上走近学生,与他们共同学习,学生也能百分之百地投入。当学生解决抽血前男孩有什么表现,心里可能想什么时,学生依据男孩献血给妹妹,男孩“犹豫”、“点了点头”,说出了男孩复杂的内心活动, “男孩可能在想,我输血给妹妹,会失去生命吗?我输血给妹妹,妹妹会活吗?如果妹妹能活的话,我宁愿把我的血全输给妹妹,就算我失去了生命,我也要妹妹好好地活下去,快乐地活下去。” “犹豫”一词在同学们娓娓道来中,得到了形象的说明。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你觉得男孩怎样?”“勇敢”“善良”“疼爱妹妹”一下子从同学们口中蹦出来。当提到“抽血时,男孩安静、微笑地看着妹妹,心里会想着什么”的问题,学生说:“他不想打扰医生的工作,微笑写出了他为妹妹有救而高兴。”抽血后,学生认为男孩的心理活动:“自己快没命了,所以他说话的声音会颤抖。”当学生找出课文中医生被感动的语句之一“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医生很关爱这一对兄妹,也很敬业,所以做手术时特别用心,本身手心有些热,一感动就冒出了汗。”学生的语言那么纯真、可爱,也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
导入时让生说说对“生命”的理解,生大部分的回答是“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很宝贵等”,当学习完课文再问这个问题时,生的回答一下子丰富了起来:“如果能将生命分给别人,那这样的生命会更加的有意义”“生命只有一次,但只要我们愿意,是可以和别人分享,让别人再多一次生命的”。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相信通过学习了“亲情”这一单元,学生们一定对亲情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感悟。
水与生命教学反思模板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