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千阳的读后感8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写得好是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相关的文章的,读后感是我们针对书籍内容进行分析后写下的书面文体,下面是白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灿烂的千阳的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灿烂的千阳的读后感8篇

灿烂的千阳的读后感篇1

我的心萦绕着淡淡的忧伤。

我明白这是看了《灿烂千阳》后的影响。

很久没有这么迫不及待看书的感觉了。在书店看到简单的书评和介绍我就买了卡勒德·胡赛尼的这两本《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我很想了解阿富汗或者说伊拉克也行他们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女人们,那些可怜的女人。

昨晚早早洗了澡就坐在床上看了。我只看了两章。在刚看两页时我就深深地牵挂着那个叫玛利亚姆的小女孩的命运,看到她小时候和父亲一齐时的天真、单纯和极度的幸福,我在想象那童话般的场景时心里却是隐隐地痛,为她将来可能的悲惨命运。

果然,她的美丽的肥皂泡破裂了,她最最最崇敬的父亲是个胆小鬼、伪君子,她自我并不是父亲心里的小宝贝而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她勇敢地独自寻找父亲的行为导致视她为唯一支柱的母亲的自杀身亡;她在父亲家里短短地寄人篱下的生活没多久就被父亲和他的妻子们许配给了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而她才十五岁;当妻子们张罗着说服她答应婚事时她还那么抱着一线期望,期望她伟大的父亲会挺身而出保护她反对婚事,可是坐在旁边的父亲除了痛苦的沉默没有任何表示,甚至最终应对眼泪汪汪的女儿的祈求,他只说了一句“你别逼我,亲爱的玛利亚姆”。高大的泰山轰然倒下,美丽的肥皂泡彻底破裂。

我舍不得往下看,就像拥有一件珍贵的宝贝一样想慢慢地欣赏;又迫不及待地想明白结果,忍不住往后翻了两页后又赶紧回来,生怕明白了结果会影响自我看书的情绪。

还有要说的话。

我一般不喜欢看中国的小说(我指的是小说,而不是故事。小说是有灵魂有思想的,而故事没有),以前并不明白原因。之后以为是因为自我从来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那种对人的禁锢,那种压抑;以为是因为此刻的中国人很少能静下心来写一些真正的发自内心的东西。直到有一天,偶然在朋友桌上看到一本摩罗写的散文,其中提到中国的作家普遍缺乏一种人文关怀,一种悲天悯人的大爱,所以中国的很多小说不乏细致、刻骨、深刻,可是总是有一种骨子里的冷漠。于是我明白,我不喜欢中国小说的真实原因就是这个,那种刻骨的冷漠,那种刽子手般揭示阴暗的冷漠,让我每次看完都很不舒服。而俄罗斯的、欧洲的包括《灿烂千阳》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他们的作品虽然也有描述底层民众的苦难,可是我却能感受作者的那种发自心底的悲悯,那种情不自禁的对笔下主人公的温暖情怀。

灿烂的千阳的读后感篇2

好书确确实实是令人难忘的。

灿烂千阳大约是十天前看的,在家也懒得写读后感。现在来写看来也不晚。卡勒德胡塞尼的著作先后给了我不一样却又一样温暖的震撼,先是追风筝的人,再是灿烂千阳。现在刚开始看群山回唱,不得不承认,已成为胡塞尼作品的忠实爱好者。

灿烂千阳有四部:

第一部主要述说女主人公玛丽雅姆的身世和悲惨的童年。作为富人父亲和仆人母亲的私生女(哈拉米),母亲饱受唾弃,不得已居住深山独自生下了她,她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很悲剧。父亲的关照让她对父亲家的生活充满向往。她的任性离开让她知道其实母亲是对的,她不属于父亲的世界。可她的离开导致了母亲的上吊自杀。她再次被带回父亲的家,可等待她的确实另一种悲惨的命运。当父亲默许他的老婆们把15岁的她嫁给彻底远离这个城市的地方给一个40多岁的丧偶丧子的拉希德时,她只有恨,只能屈服。拉希德要她生孩子,可在七次流产直至失去生育能力后,在拉希德眼里她已成为一个废物,一个他的附属品。她的人生似乎就这样悲剧着,直至死亡。

第二部主要述说女主人公莱拉的幸福童年,以及塔列班,前苏联,美国在这里的战争给她的命运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父亲一心让她读书,她学习成绩很好,尽管母亲因为两个儿子前去战争而一蹶不振。但她还有青梅竹马的塔克里,还有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她是个漂亮的女孩,可战争夺走了一切亲人朋友。后来她被拉希德救了,可邪恶的拉希德设局骗了她说塔里克在逃亡途中受伤后在医院惨死,也许他是觊觎她的年轻美貌,但更可能是他想让她给他生一个孩子。她嫁给了他,只是因为一个月前她和塔克里的那次告别前的放纵让她有了他们爱情的果实,如果不嫁给拉希德,她该和这个孩子如何活下去。

第三部主要讲了玛丽雅姆,莱拉和拉希德共同的生活。玛丽雅姆和莱拉从不和到成为彼此人生中最重要最信任的人,莱拉的孩子也让玛丽雅姆再次体会到了人生的温暖和快乐。她们曾想逃离拉希德的虐待,可万恶的父制社会把她们伤的遍体鳞伤,她们再也不敢逃。莱拉为拉希德生了一个男孩,后来有一天,塔克里回来找莱拉,终于,莱拉知道了拉希德的谎言。在拉希德知道塔克里来过后,他的愤怒足以打死莱拉。在他暴打莱拉令莱拉快要死去时,玛丽雅姆拿着铁棍对着拉希德的头猛打过去,一次,两次,三次后拉希德便再也没有动过。在被虐待欺辱压迫折磨这么多年了,这位阿富汗妇女彰显了人类勇敢而伟大的一面。塔吉克带着莱拉和两个孩子离开了这个地狱。而玛丽雅姆拒绝了和莱拉一起离开,在她眼里莱拉更像是她的孩子,就和莱拉的孩子一样,她愿意留下来牺牲自己,让莱拉和孩子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另一个国度。玛丽雅姆的人生虽然悲惨,但她为她爱的人做出的牺牲让她的人生变得伟大。她的勇气足以鼓舞我们。

第四部莱拉和塔克里的幸福生活。第四部为灿烂千阳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这幸福多么的来之不易,经历了这么多磨难,终于过上了自由的生活。相信玛丽雅姆在天堂里也是欣慰的。莱拉在阿富汗恢复和平后回到阿富汗去追忆她的玛丽雅姆。莱拉会永远抱着对玛丽雅姆的感恩和怀念好好的活着。

追风筝的人里的阿米尔逃离了阿富汗在美国生活。而灿烂千阳里的主人公确是战争的受害者。灿烂千阳更深刻得讽刺了那场战争,主人公的苦难也是国家的苦难。这部作品将焦点放到两个女性身上,不仅彰显了女性的伟大与慈爱,更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光明与黑暗。这是胡塞尼的又一本佳作,令人感动,令人思考。

灿烂的千阳的读后感篇3

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灿烂千阳》。依旧如读《追风筝的人》一样,开始是一种对异域截然不同命运的窥探,最后却是无比的震撼和慨叹。不过,两者应该还是有区别的。我个人认为《追》是一个故事,《灿》则是一个社会。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动人;社会只能是真实,真实得残忍。

“灿烂千阳”这个名字,很不错。来自于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主的诗人的诗句:“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本是诗人最慷慨的盛誉,可它怎能敌得过时间的变迁,敌得过人的欲望呢?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书中的种种,让谁都相信,“纵然有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阴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浓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恶砭骨的凄凉。”是的,美好的历史,在现实面前,只能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这点,我坚信。

两个主人公,都是极其不幸的,但相较而言,我更同情玛丽雅姆。莱拉有过幸福少年时代,尤其是与父亲和情人塔里克的相处,更是留下了永远的甜美回忆。莱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无论是她和塔里克的私生女,还是她和拉希德的儿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莱拉更有幸运的结局,和自己相爱的人相守,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以完成父亲的遗志。这一切,玛丽雅姆都没有。作为私生女,玛丽雅姆从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没有幸福,没有未来。

如果她能遵循母亲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诲,也许悲惨会来得晚一些。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结果呢,母亲自杀,父亲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说是丢弃于人更为恰当!当然,如果能生个孩子,哪怕是女孩,命运还是会有转机,可是偏偏又是习惯性流产。至此,悲惨命运彻底沉入了地狱深渊,永无天日。

莱拉的遭遇,让我冷冷的悲叹,可玛丽雅姆的一生,却让我静静地生疼,无论是她和父亲的关系,还是她最后做出的选择。说实话,对于他父亲扎里勒,我很难理解。一边,将女儿弃养在泥屋里,绝情而残忍;一边,又是每周四准时探望,小礼物,讲故事,钓鱼,那么温馨,那么美好。一边绝决地将女儿弃之于人,一边又在生命的最后,跑到女儿家门口,苦苦地等待。扎里勒最后的那封信,让我差点掉眼泪,也让我突然明白了,扎里勒之前,其实是始终怀有赎罪的心的,可是赎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于共同生活,更何况,那将对现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带来怎样的冲击。

玛丽雅姆最后勇敢的选择,冲垮了我所有的坚持。为了挽救莱拉,她会用铁锨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为了成全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她会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后,面对砍头,书中如是写道:“当她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这到底该是怎样的一种蜕变呢?

灿烂的千阳的读后感篇4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这句堪称本书灵魂所在的诗句,在我看来,明月是历史和文化,太阳是女性的美德,主人公的国家女子苦难中隐忍而不改善良的本性,追求自由平等的勇敢和不忘初心的付出,就像玛丽雅姆和莱拉。以往的认知里,全身上下从头到脚只看得到眼睛的穆斯林女子总让我感觉神秘而有些微的畏惧,是玛丽雅姆和莱拉让我看见了,她们其实也是我们童年的玩伴,邻居家的姐姐,舅舅新娶的妻子,有两个孩子的女同事,电梯里遇见的送孙子上幼儿园的奶奶……不同的是,在我们国家,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是挂在天上的,而在主人公的国家,它们被隐藏在墙壁之后。

我们永远不会支持战争、歌颂战争,但是如果落后、腐朽的思想已经给人们带来太多痛苦,如果它已经让一个国家由内而外的溃烂,被欺辱而毫无还手之力,如果战争已经无可避免,那么,就面对它,让这战火烧起来,烧掉的不只是房子,还有不公、妇女的屈辱和眼泪、种族歧视、盲目自大……然后让所有人懂得,唯有自强才能抵御外辱,唯有尊重每一个个体人格的平等,才能团结,唯有团结才能撑起一个国家的脊梁,而唯有爱和善良能让人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灿烂的千阳的读后感篇5

?灿烂千阳》是我最近阅读过的一本书,由于这本书的作者是阿富汗籍美国人,因此他描写了在阿富汗发生的故事,以两个妇女为主角揭示在战争和社会矛盾的背景下,阿富汗人民生活的艰难,而当全球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安定和谐的国度里时,谁又会在意阿富汗人民的生活?作为一个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家,胡赛尼为了展示了阿富汗的社会面貌和国家现状,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两个少女的童年经历了战争的阴影,因此也没有机会去上学,即便她们都非常渴望获得知识,但这对她们来说实在太奢侈了。在15岁那年,母亲的自杀可谓雪上加霜,让少女玛丽雅姆不得不选择嫁人求得生计,而另一个莱拉也因为战争失去了家人和恋人,被迫嫁人。

两个少女属于不同时代的人,但她们都经历了战乱带来的苦难,家庭面临着生计问题,到处都遭受着压迫,她们的悲痛经历让全世界的读者感受到了和平的可贵。读后感。而让她们得以生存下来的力量就是忍耐,国家因为强国的武装力量打击而妥协和忍耐,人民为了苟延残喘的生存而忍耐。

这本书一经上市就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赏和喜爱,看似仅仅描写了两个少女的童年记忆,但实际上是通过她们来回忆两个时代的阿富汗社会面貌,国家个人民遭受的创伤,老百姓为了生计苦苦的煎熬,这些惨痛的回忆更加让我们珍惜和平,为了正义而站出来,变得更加勇敢。

灿烂千阳不仅仅是对阿富汗人民遭受的一切感到同情和怜悯,更是引起我们对“珍爱和平”四个字的思考!

灿烂的千阳的读后感篇6

两派敌对政治势力互相向对方统治下的地区发射火箭弹。每一发炮弹爆炸,都有若干个被炸飞的老百姓躯体,造成新的残垣断壁……

塔利班治下回归落后的传统,残暴酷刑、歧视女性、抵制现代化、仇视一切异教,使民众生活在压抑和恐怖之中……

战乱导致极端贫困,大人孩子面临濒于死亡的境地……

前苏联的悍然入侵制造了国家动乱的源头……

美国大兵对“9。11”的报复造成新的百姓伤亡和社会动乱……

多灾多难、苦难深重的现实毁掉了无数个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家庭,其中受害最深的是被野蛮传统束缚的女性……

这些场景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新作《灿烂千阳》给世人描绘的情景。

地处中亚,沟通东西方,连接中亚、西亚和南亚的阿富汗,因为从16世纪至今长期遭受英国、俄国、前苏联、美国的反复蹂躏,一直被全世界所瞩目。大家都知道这个处于大国政治旋涡之中无法自己的国家,也会从媒体上各种各样的新闻中断断续续地知道一些他们国内发生的大事。但这个国家的老百姓是怎样生活的,承受着什么样的苦难,却是一片空白,无从得知。

?灿烂千阳》以一个一夫两妻家庭的悲剧故事,对以上内容全方位进行了展示。第一次使世界上知道了在数次动乱和战争中,阿富汗普通百姓的悲惨境遇。所描述的一切,令人揪心、令人悲催、令人发指。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一切竟然就发生在当下,发生在中国的近邻,而不是追忆一个久远的故事……

战争与和平,这个困扰古今中外无数人的话题,随着二战和冷战的结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淡忘了。人们享受着和平时光,关注着小家庭生活和小环境圈子。尤其是中国,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幸福指数的增加。战争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人类社会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战争史。纵观古今中外,战争年代远多于和平时期。一个战争结束了,很快就开始孕育着下一场战争。因为国家利益、因为经济纠纷、因为强权政治、因为对政府的不满……

而长期处于和平年代的人们,总是会忘了战争的残酷性,忘了战争对国家、对百姓、对社会的摧残。为了一件自己感觉气不过的国际纠纷、为了自身利益的遭受损害,一些人会疯狂地高喊“太气人了,应该打一仗”。

轻言战争的结果,是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就会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完全不由人们控制,谁也无法左右。无论是小范围的局部战争,还是多国混战,最终倒霉的总是手无寸铁的百姓。这一切不是妄言,《灿烂千阳》中描述的场景就发生在昨天。而中东地区频繁的炮火乃至欧洲一些地方时而发生的造成尸横遍野的轰然爆炸声,还犹在耳边。

让我们珍惜和平,远离战争吧!

灿烂的千阳的读后感篇7

“哈拉米”的身份让她从小在泥屋里过着与世隔绝、单纯一无所知,对母亲娜娜的指责与抱怨产生怀疑,而无比期待一周一次来探望她的父爱…

离开家去找父亲真正的家,感受到大家庭的虚伪和拒绝,又回到泥屋,但是母亲自缢身亡…

又回到那个虚伪的大家庭…母亲去世的自责还没有消退…一门荒唐的亲事上门,与其说征得愿意不如说逼迫她接受,最重要的是,父亲当时未曾考虑考虑过她的感受和未来…

新家的陌生与丈夫对她刚开始时的假面客气,因为她还有用…多次流产后(7次?)他对她的憎恶与家暴的真面目显露无疑!任何事情她都是出气筒,无论做的对与否,包括后面莱拉刚开始犯错都是由她承担…一切都是默默忍受,或者说谈不上忍受,刚开始的她没有反抗意思…直到莱拉的女儿让她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心中有了要守护的东西和莱拉和解共同扶持与默默反抗…

到后面拉希德家暴到极点想要掐死莱拉时,几十年来不知反抗的她打死了拉希德…并主动承担罪名,让莱拉带着俩孩子与塔里克远走高飞………

玛利雅姆与莱拉两位同位旧时代风俗礼节所约束并且受着拉希德残忍家暴!和她的国家战争时期的女性在后期共同扶持共同反抗相互信任的友情让人敬佩。当每次读到一个情节的时候,头脑中浮现出很多画面…真实感受到了处于战争中苦难民众…

灿烂的千阳的读后感篇8

这是一本继《追风筝的人》后又一次深深感动我的书,感谢作者带给了我全然不同的感受,让我认识了阿富汗,让我去了解阿富汗人民所经历过的苦难,尽管这苦难或许只是一部分。

作者展示给我的是人性的光辉,人们心底埋葬的关于希望的种子,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处境,这粒种子永远不会死去,终有一天,希望会萌生出嫩绿的芽,救赎每一个虔诚的人。

两位阿富出身汗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带着不属于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摧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在不可宽恕的年代,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最终,自由与幸福抵达了穿越了战乱的莱拉,用玛利亚姆的生命。这是20世界7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阿富汗,这使我十分震惊,我意外于此般生活竟然在这么近的年代出现,这并不是过去,或者这还是未痊愈的伤疤。

我没法去深刻地体会阿富汗女性的苦难生活,我无法了解她们一生的深重灾难。但是,由她们,我更加感激并珍惜现在的生活,我自由,我拥有自己的权利。我出生并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一个和平的国度。

我喜欢看书中字里行间传递给我的主人公自我救赎的毅力,她们有她们的信仰,或许我无法完全理解这样的信仰对她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隐约可以体会,信仰是她们身体中不能缺少的东西,就像大脑,就像血液。但是令我十分悲痛的是宗教往往被用作成有些人实施残暴、谋取私利的幌子,但信仰本身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这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零星感受。我相信,它能带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些。

灿烂的千阳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芭蕉的读后感8篇

项链的读后感600字8篇

笑的读后感8篇

狼与狗的读后感精选8篇

毛毛书的读后感8篇

爸爸的病读后感优质8篇

读大卫科波菲尔的读后感优秀8篇

台的读后感最新8篇

虎的读后感通用8篇

茶花的读后感8篇

灿烂的千阳的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