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顾名思义就是看完相关的影片后的感受,观后感是看完作品后把具体感受或启示写成的文章,白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十一书的观后感最新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十一书的观后感篇1
西藏日喀则宗措村:念好“羊经”向阳而生
“今年我们养羊合作社人均分红可达3500元,加上副业和外出务工的收入,全村人均收入争取突破1万元大关。”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宗措村村口,望着成群的绵羊在曾经寂静的河边悠闲地觅食,村党支部书记索朗美滋滋地算起了今年的收入账。
任村党支部书记前,作为村里的致富能人,索朗打过工、办过公司,但这些经历都没有今天回到村里带领村民通过养羊增收致富让他更安心、更踏实。“养羊这条致富路彻底改变了咱们村的贫穷面貌,这些多亏了自治区派来的驻村工作队!”
旺青罗布就是索朗提到的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第八批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刚到宗措村时,看到村里资源匮乏、产业不兴,心里沉甸甸的。”种地,只能解决温饱,利用草场资源发展当地较为知名的岗巴羊养殖产业,似乎是全村的唯一出路。旺青罗布与村两委班子多次论证、调研,提出了创办岗巴羊养殖合作社的设想。
“养羊能挣钱吗?”“前期投入经费从哪里来?”“饲草料有保障吗?”2019年藏历新年刚过,在征求创办养羊合作社意见的村民大会上,整个会场像炸了锅。面对村民的实际困难,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没有气馁,会后旺青罗布带着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地沟通,解释合作社的好处,分析收入效益。
眼看靠做思想工作还不能打动村民,索朗索性与其他党员干部直接将家里的羊全部入股,并亲自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管理。村民的思想渐渐有了转变,2019年3月,全村56户村民全部自愿加入了合作社。
“刚建立合作社的时候,我们缺乏养殖经验,心里也没底。全村400多只羊,那可是村民们的全部家当啊!”旺青罗布回忆起养羊的头一年,牧草青黄不接的时节,天寒地冻,室温下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羊圈里的温度则更低。担心羊被冻死,许多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纷纷卷起被子住进了羊圈。三四月份正值接羔旺季,部分新生的羔羊缺氧窒息,干部们就嘴对嘴进行人工呼吸。
合作社按照过去的经验饲养,羊羔增重慢。为了读懂“羊经”,驻村工作队广泛收集新疆、内蒙古的养殖资料,并组织合作社成员到区内岗巴、白朗、堆龙等地学习养殖先进经验,了解岗巴羊的生活习性、出栏周期,形成了一套特色养殖的新路子。养好羊,只是合作社经营的第一步,科学现代化管理是其中重要一环。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并陆续制定入股、生产、管理、分红等一系列合作社管理制度。
同时,为了提高合作社饲草储备量,增强过冬抗灾能力,驻村工作队积极向县农牧局申请草种1000斤,带领群众平整土地,实施灌溉种草,成功种植了600亩草场,彻底解决了合作社养殖过冬饲草紧缺问题。
在第八批驻村队员和全村干部群众的努力下,2019年10月,合作社第一批羊终于出栏,当年实现销售收入70多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分红1000元。扶贫专干索朗加措说:“合作社不仅就近解决了村民就业,增加了村民收入,更大大提升了他们致富的信心。”
宗措村,藏语意为“向着太阳而生”。旺青罗布说:“如今,全村通过创办养殖合作社,念好‘羊经’,真正走向了向阳而生的新生活。”
十一书的观后感篇2
当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刹,内心涌出一股无法言表的感动,深深的被沈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个党员的优秀品质所折服!沈浩,一个无限忠诚于党的事业的基层干部,一个视村民为亲人,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的支部书记,一个为改变乡村面貌呕心沥血英年早逝的普通党员。他是中国共产党七千多万党员的杰出代表。
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与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时刻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重新凝聚了108户村民的心,改变了流传多年的俗语,他修建一座崭新的大包干纪念馆,举办一场隆重特殊的葬礼,他先修路,再盖房,后架桥,事事关注百姓,件件贴近民心。一个平凡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一件又一件不平凡的事,在他身上既有传统的牺牲奉献精神,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性。他离我们是那样的近,因为他如我们每个人一样的平凡,他却又离我们那么的远,因为他做到了普通人无法做到的坚守和奉献。
他——沈浩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执着!作为安徽省财政厅的一名官员,他本可以隔岸观火,以一个过客的身份去观看小岗村贫穷与落后,但是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选择了去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履行了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岁月的年轮总是在不经意中碾过,很快沈浩的任期结束了,而命运又一次的将他推向了人生的岔口!用心做事先要用心选择,人生的道路本来就不平坦,自古人生多歧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选择本来就很难,选择后能够坚定地走下去就更难!他本可以在任期结束后选择回到省财政厅,将原本偏离的人生轨道重新修正回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轨迹!但是,当面对86个红手印的诚挚挽留时,他给出了最铿锵的回答:他选择了留下。从此他不再是一个过客,他将他的生命与小岗村融合在一起,他不在徘徊,他把汗水和真情留在了小岗村他用六年的时光,兢兢业业,传承着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
他——沈浩演绎了为民服务的感动。他官不大,责任却很大,他对人民群众有感情,扑下身子和小岗村民一道吃苦,把几千号人的吃穿住行当作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奋斗的'动力,用一片真心换来小岗村民的一片真情。他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无愧天地和百姓的奋斗,给我们心中不曾离去的奋斗史诗中,增添了“第一书记”崇高的形象。他替民请命,为民上诉,他思民之所想,急民之所困,举手投足间演绎了为民办实事的平凡的感动。
他——沈浩谱写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他上有九旬老母,又有爱妻幼女,他本可以享受着平凡人应该拥有的平凡的感动与温馨,但是他为了人民,为了小岗村的村民,他舍弃小家,选择大家,摒弃小我,演绎大我。他离家六载,不曾享受到回家过年的温馨,他选择了与村民一起享受着那份与民同乐的快乐。当大年三十村民轮流用手机给他妻子发祝福短信的时候,我想沈浩他是幸福的,虽然他不曾拥有来自小家的那份平凡的温馨,但他却收获了来自大家的那份不平凡的感动!沈浩是骄傲的,无悔的,他洒下的是汗水,而收获的是来自为人民服务的无限光辉!
沈浩同志始终秉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和信念,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全体村民的理解和拥护。普通的人物,平凡的故事,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没有惊天壮举,没有枪林弹雨,有的只是来自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感动。
四十六载弹指一瞬间,虽然沈浩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他留给我们的启示却是无尽的。我们应该沿着沈浩的事迹追寻对人生的叩问,对生命价值观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以人民利益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深刻的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我们应该正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追名逐利,不以钱权最为人生的目标,而应该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把追求人民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我们的最高行为准侧。
然而这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变数和人心浮躁的时代,紫陌红尘中充斥著名与利得气息,诱惑无处不在。很多人向往的是一种以物质财富为目标的人生,尤其是许多本应该秉承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党员,却在利益的驱动下走向了不归路,让人痛心疾首。因此我们更应该强化对每个人,尤其是党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修正与引导,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建设,号召每个人,尤其是党员学习沈浩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体会沈浩展现给我们的另外一种简单的、纯粹的人生,以及这种人生可以有的高度和境界
鲁迅在《中国的脊梁》一文中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沈浩就是这样的人,而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心系民众,为民请命,用我们平凡的人生撑起中国不平凡的未来!
十一书的观后感篇3
向“时代楷模学习”,牢牢把握精准。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援宁干部深入推进精准政策,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要求,扎实做好了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精准扶贫重点工作。各级党员干部必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到点上扶到根上。
向“时代楷模学习”,注重激发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援宁干部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各级党员干部要改进帮扶方式,多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提倡多劳多得,不要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牢牢把握精准方略,注重贫困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必将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一书的观后感篇4
?第一书记》这场电影我看了2次了,今天我还是不自主地来到电影院观看第三次。也许是我一直在农村,一直在乡镇,那泥泞的路,那黄色的菊花,那纯朴的脸,那热情的期待,那真诚的心,对我异常的亲切。那倔强的冲动,那愤怒的对抗,那一根根家族系脉,那一条条只有用心才能开启的民心绿色通道,沈浩真实面对了。
真诚让我一直在流着泪,序幕一拉开,我已觉不出自己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好似走进凤阳小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乐一同起伏。一声大爷、一声奶奶,一句我记住了;一只能产奶的小羔羊,一个说不清楚话的多孩残疾家庭,一个隆重的葬礼;一台铲车,一条通村路,一条开放路,一个新的纪念馆,一个高科技企业;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拥,;一眼一眼的深情,一个一个发自心底的爱的信息,一双一双牵手的 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饭,一次一次的红手印;那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赢来的大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源
于人民无限需求的动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是60年代的大学生,是一名普通的国家公务人员,是响应组织部门号召的一名机关干部。也许是自己和沈浩具有相同的工作背景,相同的心里感受,总之,一切都是那么的期待与亲切。我从第一书记里看到了一个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层干部的影子。
这是一好电影,一个由好演员、好导演、好团队用心演出的好电影。我为沈浩自豪,为正在奋战在农村基层的人们自豪;为自己曾是一名基层干部而自豪,也为没能用更执着的行动留在需要的农村而深思。
十一书的观后感篇5
周四下午,在校党支部的组织下,我校全体党员教师观看了影片《第一书记》。
从银屏中,我们可以看到,沈浩同志——凤阳县小岗村第一书记,扎根小岗六年,为小岗的发展鞠躬尽瘁,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一座崭新的大包干纪念馆矗立了起来,一条开启民心的通村公路伸向了远方。而村民们一次又一次挽留他们的好书记的红手印,又是那样的令人震撼……
沈浩平凡的人生闪耀着共产党员的魂,他坚定的信念成就了辉煌的小岗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许完成自己的工作不难,但难在做好。因为教师的工作是琐碎的、细小的。她没有高科技的累累硕果,也没有建筑事业的立竿见影,更没有诗人的浪漫和洒脱,她只像绿叶一样平凡,为大地带来生机,并且在阳光的照耀下,她将褪尽生命的绿色。这就更需要我们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为大家,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与广大家长的认同。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沈浩同志的精神对照自己、检查自己,学习他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学习他脚踏实地做实事的精神,学习他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真正做到务实、勤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尽自己所能付出一份力,用爱去关注孩子,用心去体会孩子,用情去感动孩子,用知识去引导孩子,以自己的满腔热情,注释教师的职责!
十一书的观后感篇6
诚然,我承认开始吸引我的是那种类似家乡气氛的环境,乡间的小道,成片的稻田,金色的菜花,古朴的民居。但是接下来吸引我的却是电影里那朴实,真实,甚至是触手可摸的那种厚重的质感,那种质感会让很多不了解皖北的人相信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且是实实在在发生在离城市遥远的那些令人新鲜,质朴,真是而感人的事情。
说实话,以我通常的关于主旋律电影的情感模式,我真的很难再次将他归于主旋律的类别里。因为多数主旋律在弘扬真善美时候,将正面人物烘托得高高至上,并不惜任何手段将反面人物五马分尸,将其人性彻底粉碎,恨不得打入十八层地狱才解恨,殊不知,这种伎俩恰恰使制片的人的人性阴暗面的马脚暴露无遗,这也许就是我们在看那类电影的同时所产生的怪怪的感觉的原因吧。
片中的主人公沈浩是个小人物,在公务员的最底层辛辛苦苦,勤勤恳恳,摸爬滚打多少年,就是没能升个一官半职。这个开头便给以现实制度,环境当头一棒。这样的人代表了一个群体,有千千万万个同样的主人公正在,以后还要,轴在自己的岗位上,社会没有给这些人以肯定,现在的状况确实也无能为力。就是这样的一个轴人,舍家弃业,一心怀揣着振兴一方的单纯并美好的愿望,走上自己的路。
对于片中的场景,我真的很难刻意的抽出几个来反映主人公的形象。也许是主人公太平凡了,就像那种掉入人堆里找不出来的那种,唯独不同的是他有颗更加滚烫的心,滚烫化为一种力量支撑着他,所以看起来他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主人公对家人的歉意,使他始终处于一种内疚中,但他的事业又不得不使他处于这种内疚中,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于是更加感到质感。另外,片中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也入细入微,让人感觉这些人就是从哪个村里临时拽出来的一样。
片中没什么大场面,但是确实有好几处让人感动的想哭的地方,记不清有几次了,只记得最后主人公和村里人吃年 夜 饭的时候,人们挨个给嫂子打电话,着实让人感动了一把,只是当时,主人公已经醉的躺在了五奶奶的床上,镜头拉高,满屋,满院子,满屋顶,满路上的人,桌子,和年 夜 饭……
故事的结尾没有刻意的安排主人公倒下的画面,只是平淡的叙述主人公得了心脏病去世了,这一手确实高,毫无做作,又让人深陷其中。只是在他女儿的钢琴声中,平静的结束了……
作为一部弘扬我党优秀事迹的电影,片中没有撼人的场面,而只是以感情为主线,在平淡的流淌中,渐渐的将故事从平凡拉向了不平凡,让人从嬉笑怒骂的生活中渐渐如到那个感动的画面里, 让人沉思,让人感悟。
作为一名 小学教师,这部电影让我感动,也让我思索。 让人感动,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唯一杀器。因为真实,所以我们相信,因为平淡,所以感觉很近。最后的感动其实都是在真实与平淡中自然而然的流淌出来的。没有光彩炫目,没有宏伟画面,就如中开头画面中的城墙,敦实而安静,如路边的田野,灿烂而具有生命力……
十一书的观后感篇7
沈浩同志在小岗村挂职6年,他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他的“小事”却每一件都与群众息息相关,老奶奶的拐杖坏了,他不声不响从外地带来送过去;智障村民天寒衣单,他二话不说脱下大衣为他披上;村里的五保户生病住院,他自己掏钱将其送到医院;村民住房出现危险,他连夜冒雨动员搬迁……当我们参观到村民们留下的红手印的时候,我的内心不是不震撼的,要做到怎样的程度才能与群众的感情这么深厚?
坚定理性信念,从思想上为民着想
可曾记得你当初的入党动机,在国旗下宣誓的时候相信每一个人都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心里默默的想着为人民服务,而今,这种信念更加不能够被浊世给泯灭。一名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首先要有为民服务的信念,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更是要有这个认知,只有思想上筑起了防线,才能在行动上控制自身的行为。
强化责任意识,在精神上以民为重
践行为民服务,从根源处为民解忧
再好的理论,再好的思想,如果不能付诸实践,那么一切都将是空谈,我觉得沈浩同志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他所有的想法都付诸了实践,我想要为民办实事,那么我的一言一行都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了谋事要实的要求。而我们要做思想上的巨人,更要做行动上的巨人,将想法转化为行动,于点滴处为民解忧。
沈浩同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大学生村官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建设的前锋,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为民办实事,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展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
十一书的观后感篇8
“第一书记”,一个响亮的名字。我怀着一颗期待的心,走进这个曾经熟悉却又另人感动的艺术创作中。
也许是我一直在农村,一直在乡镇,那泥泞的路,那黄色的菊花,那纯朴的脸,那热情的期待,那真诚的心,那倔强的冲动,那愤怒的对抗,那一根根家族系脉,那一条条只有用心才能开启的民心绿色通道,沈浩真实面对了。
真诚让我一直在流着泪,序幕一拉开,我已觉不出自己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好似走进凤阳小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乐一同起伏。一声大爷、一声奶奶,一句我记住了;一只能产奶的小羔羊,一个说不清楚话的多孩残疾家庭,一个隆重的葬礼;一台铲车,一条通村路,一条开放路,一个新的纪念馆,一个高科技企业;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拥,;一眼一眼的深情,一个一个发自心底的爱的信息,一双一双牵手的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饭,一次一次的红手印;那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赢来的大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源于人民无限需求的动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是60年代的大学生,是一名普通的国家公务人员,是响应组织部门号召的一名机关干部。也许是自己和沈浩具有相同的工作背景,相同的心里感受,总之,一切都是那么的期待与亲切。我从第一书记里看到了一个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层干部的影子。
这是一好电影,一个由好演员、好导演、好团队用心演出的好电影。我为沈浩自豪,为正在奋战在农村基层的人们自豪;为自己曾是一名基层干部而自豪,也为没能用更执着的行动留在需要的农村而深思。
十一书的观后感最新8篇相关文章: